流传三千年  吴歌满江南(张舫澜、凌培荣、谭香林)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锦绣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

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末年,周王派长子到江苏无锡建都并“以歌养民”,至此吴歌这条灿烂的文化长河已经流淌了3000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吴歌也在走向消亡。

值得庆幸的是,在吴江的芦墟镇上,在被“诗圣”柳亚子称为“文学的渊薮”的水乡泽国竟然听到当地儿童山歌手一曲动人的《外婆的童谣》。“摇啊那个摇啊,摇到外婆桥,外婆桥上吃糖糕”,小文文虽然只有十岁但已唱了四年山歌,她说,在她就读的小学里小朋友们都会唱山歌,那是他们的音乐课。芦墟镇自古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来名人辈出,文物阜盛,积淀深厚。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尤为活跃,田间场头时闻山歌,其中以芦墟山歌最为出名。所谓芦墟山歌是吴歌的一个支脉,源远流长,在清朝中后期,芦墟山歌已风行于民间,它们除了农民在劳动中歌唱外,还有各种方式与风俗,如过年过节、庙会等场合进行山歌比赛,互相歌唱。这里不仅哺育了“山歌女王”陆阿妹、“山歌老虎”蒋连生等山歌能手,也哺育了一代代小文文一样的小山歌手。

 

张舫澜一家三代的山歌梦

张舫澜是土生土长的芦墟人,现年已经64岁。在他的记忆中,从小母亲就爱唱芦墟山歌,并且还收集了一些山歌抄印本。受母亲影响,张舫澜很小就喜欢上山歌。1957年,17岁的张舫澜还是吴江中学的学生,但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流传于乡里的山歌。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舫澜共整理出了整整5本山歌,共有300多首。由此,张舫澜成了芦墟山歌收集的第一人。

在张舫澜的印象中,那时的田间地头,以种田打鱼为生的农民们都喜欢唱上几句山歌,山歌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最好手段。“水沿头草攀藤节节青,山歌越唱越有劲。”那一首首即兴创作的山歌,正是心中情感的叙述,是生活的自我写照。张舫澜在收集中注意到,正是这种极富生活气息、贴近农耕渔事的歌句,其内涵深厚,具有民间艺术韵味,很有挖掘的意义。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走近民间歌手,整理歌句。经过他发现的民间歌手,很多后来成为山歌演唱的主要代表,如被誉为“山歌女王”的陆阿妹、“山歌老虎”蒋连生、“山歌知了”赵永明等等,先后共有30多名优秀歌手。如此庞大的歌手群,却只是其中的代表,由此可见在当地,唱山歌是怎样的普遍。无数的农民因为喜爱山歌,成为本土的歌者,用口和心在流传着山歌。后来,张舫澜参与了数次对山歌的普查、整理,发现了数量极丰富的山歌。

为发现、整理芦墟山歌,张舫澜可谓三代相承。起父亲遗留下来的《赵圣关山歌》、《载阿姨》等手抄本,是这两首长歌最珍贵的清代原本。而他本人更是倾注40年的心血去发现和收集山歌。他的儿子,也积极参与山歌整理工作,帮助父亲收集山歌。

用张舫澜的话说,山歌是珍贵的民间口头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代表了芦墟水乡文化的成熟和特色。因此,作为吴江芦墟人,他和他的家人有责任去发现、保护、推介芦墟山歌。

 

唱山歌,是老歌手郁伟的精神支柱

郁伟是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从小便听到过很多山歌,可以说是在山歌中长大的。在郁伟8岁上小学的时候,他有幸听到做校工的陆阿妹唱的山歌,并从那时开始喜欢上山歌。知道他16岁,即1963年到吴江中学读书时,才真正开始学唱山歌,和他一道学山歌的还有20几位同学。教郁伟他们唱山歌的正是“山歌知了”赵永明。

1980年,郁伟到乡文化站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赵永明学唱。于是郁伟便组织了几个人跟着学。1983年,他开始组织了一个采风小组,到芦墟、金家坝、莘塔等地采风,有目的的收集流传于民间的山歌,其后又经历过1987年的山歌普查。他先后采访了100多位老歌手,整理出300多首短山歌和一些长山歌。从这些老歌手身上,郁伟逐渐感受到,山歌不仅仅是一种民间口头歌谣,更因为数百年的沉淀,早已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吴地文化的灵气。

对山歌的喜爱,成了郁伟精神的强大支柱。在一次吴歌研讨会上,手术后的郁伟听说要演唱芦墟山歌,就抱病参加演唱,等唱完走下舞台,他就晕倒在现场。但他说,虽然病倒了,精神上却感到好多了,身体也感到不错。在以后的岁月中,因为有山歌在,这位身患癌症的老文化工作者却精神奕奕,工作热情不减,生命在歌声中异常充实。

为使山歌这份传统艺术能流传下来,郁伟和其他的文化工作者开始着力培养青年和少儿歌手。1998年,芦墟山歌社成立,而在此时芦墟老、中、青、少几代山歌歌手已经初步形成,山歌风格也日益丰富多样。

 

踏水车(急口歌)

四个姑娘去踏车,

四顶凉帽手中拿。

四个凉帽才是牡丹花,

头上都插珠子花。

四双鞋子才是满墙花,

四条罗裙才是竹叶花,

四条裤子一样花。

四件布衫黑洋纱,

头上插朵玫瑰花。

嘴里衔朵水仙花,

脚踏车来手挑花。

 

眼睛看勒别场化,

引线戳勒指爪化。

东北角浪阵头起,

西北角浪雨麻花。

踏煞格部断命车,

来年不如种一大西瓜。

东游来东村头,

西游来西横头,

南北村 相对两横头。

阿有格种二十岁郎君 河泥阿哥跑来帮 拆部车转去,

等到来年六月里向到 丹场院浪一道谈谈说说吃西瓜。

(演唱:陆阿妹、陆福宝

  整理:张舫澜、凌培荣、谭香林)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