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暑期诗词吟诵兴趣小组活动总结(于晓鹏)

在这个暑期,一耽学堂的唐诗吟诵兴趣小组,在学堂的众多朋友的统筹帮助与热情参与下,作为社区文化公益活动之一,终于开始了。

短短的六次活动,伴随着短短的假期,很快的又结束了。许多朋友和我都有意犹未尽之感,之憾。

诵读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吧;

诵读的深度还有许多差距吧;

似乎是浅尝辄止了吧;

大概参与的人数还不够多吧;

似乎还是未能兼顾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兴趣吧;

大概我与云芳的沟通、配合还不够默契吧;

确实有很多很多的不足。

不过,我们多数的参与者至今还保持了对吟读的浓厚兴趣,热情;至今还兴奋着。

 

这次活动,我与云芳主持。云芳在前期查阅资料选诗,活动中组织,事后总结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则着重在活动中作吟诵示范、领读、及针对吟诵方式的讲解等。

这次活动中有几位是始终参与未落一次的中坚分子。

    1,吴明长(博士)。博士喜欢读诗,也写一点诗,对诗有一定的理解,鼻音较重,气息不太丰沛贯畅,但是博士的吟读尽力平稳,尽力追求进入一种情绪氛围内,这是十分可贵的。

    2,博士曾带亲戚的孩子来。张允晋,内向塌实,用苏北方言读诗很有味道。

    3,薛亮的参与始终如一,他总是带一本厚厚的唐诗集,对于字词句都很用心,可惜读诗不能完全入境。

    4,薛亮的亲戚男孩――金鹤,今年10岁,泗洪武校已习武三年,性格果敢;念诗知道要腹部用力,气息通畅,背了不少长诗,慢念其中诗句时,调式有起伏,悠荡,很好。

    5,秋杰是学堂的老朋友,活动中做了许多事务性工作。秋杰念的英文诗,一个美丽动情的故事,使人感动;秋杰有情感和对诗的理解,还希望在吟诵形式上多实践。

     6,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禹莎莎小朋友。莎莎从来时念第一首诗时,便有莎莎自己的调式风格,去描述,去渲染烘托,有潜力。

以上每个人读诗的念法、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统一。每个人,哪怕是因时因地,情绪状态不一样,吟诵的感觉可以是不一样的。此次活动没有刻意要求大家必须念,必须背诵,或统一调式的吟诵。有的小朋友不爱念,在尽量鼓励后,也没有强求他念。兴趣小组以兴趣――兴奋――快乐为第一追求层次。吟诵首先是疏解调理情绪,可以宣泄,没有强迫,兴之所致而随意发挥,这是最真实的,对身心有利的。

作为我个人的考虑,在课前没有预设主题,没有预设目标,而是根据选诗,根据每个人的兴趣。

 

吟诵的感觉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不妨碍吟诵是有技巧和基础条件的,这方面的内容是每一次活动都反复强调的。这是第二追求层次。

1,平稳,慢读。把每个字都拉长字音以至234拍。这样做的作用是;

    一,可以锻炼气息的耐久力,使气息均匀平稳。

    二,有充分时间读出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或现代汉语拼音的四声。古人作诗讲究倚声填词,吟诵要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2,  平稳基础上的顿挫。顿挫是平稳连贯中德停顿,快疾,声音的爆发力。在四句诗中的第三句,八句诗中的第五、六句,四联诗中的颈联,起承转合中起“转”,“变调”的作用。

3,   吟诵的轻重语气。它与内容、句式、情绪、意境有关。

以上三点是此次活动所要求的,我觉得这三点做到,便基本是可以念诗了,此外以后还会有其他技巧,风格处理等。

 

此次活动的第五次,恰逢国图报告厅有一个古琴、琴歌,吟诵、吟唱的讲座,有我参与,我们便安排了一次观摩活动。

作为当代人,我们身体里流着祖先的血脉,如何体会我们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感受古典美的艺术情怀,演出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种氛围。

古琴作为最古老的文人书斋乐器,2003年被联合国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宫廷音乐、乐府中都有琴曲;琴歌是古代弦歌之一,孔子说“诗三百,皆弦咏之”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吟诵、吟唱可以说是孪生的艺术形式。《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发言,嗟叹,永歌,到舞之蹈吟诵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

俞伯孙是古琴界至今为数不多的老辈琴家之一,仍上台弹琴且琴韵高古;黄明康老师嗓音甜美清亮,韵味婉委绵长,是当今演唱特色很强的且弹唱双馨的琴家。我近年向俞老学习蜀派古琴艺术,并与老师合作在北京广播电台,政协礼堂等演出;我追求中州音(雅言――国语——普通话)音色韵味,以或高亢沉郁,或低回辽阔,以表达汉语言特色与古诗文丰富的意蕴,舞台演出与兴趣小组不同,开阖张驰较大,以塑造人物情绪意境。

这次的讲座与演出在国图编辑之后,将在相关网站播出。

 

这次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也有些不同的想法。比如,从吟诵的角度出发,是作为有声语言对文学史、文体流变的阐示,自然是有诗的时代背景,人物阅历,思想内容,情绪意境的内容(如北大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同时也要有字法(词法),句法,章法,文法之分别,文体风格流变。楚辞不同于诗经,唐诗不同于宋词,汉、六朝新旧乐府、元散曲有区别,五言诗读法不同于七言,二言、四言、杂言不同,诗、韵文、散文不同,“文”与“笔”不同。即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言向白话过渡时期的语感很有时代性(如朱自清的《背影》)。读诗要读出时代感,一方面是今人的感觉,所谓借古人杯酒,浇自家胸脍;一方面是古人的感觉,所谓古典美的艺术情怀。我理想的状态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在此之前,我与云芳也讨论过可以以五言、七言、格律诗、古风歌行体分类选诗,这是从吟诵的角度出发,在基础的吟诵的形式上可以讲的具体一些,理解也会更深入一些,以后的活动是否可以尝试一下。现在的分类是以人物,内容(李白,杜甫,田园边塞,感怀送别)上来分类的。

 

诗经,楚辞,汉、六朝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以至于白话文的朗诵是一脉相承的,兴趣、快乐是第一层次,吟诵的技巧和基础是第二层次,此外,还可以有宣泄的层次,修饰的层次,我记得我说的最后一个层次是人的境界。

 

 

 

于晓鹏2007-8-30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