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期准备
临近放寒假之际,看到一耽学堂发给我的邮件,内容是寒假回家义务教授小孩经典蒙学读物,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回家前特意去了一趟一耽学堂,领了几本《三字经》和《弟子规》,准备回家教我们生产队的几个小孩。后来经哥哥的鼓动,我决定还是在整个村里实践这次蒙学教育活动。回家之后跟爸爸说了我的想法,意想不到的是,竟得到爸爸的全力赞成和支持。
爸爸看了我带回去的一些蒙学读物及上面的倡议书,一点不犹豫、拖沓,当天晚上就拟了公告,准备第二天贴到村中心大街上。
第二天,他停下一向热衷的手头的植树工作,满怀热情地帮我做宣传工作。一大早他就跟我商量公告的内容,我稍微做了改动,爸爸拿出毛笔和大红纸写好。公告是这样写的:
为了配合全国大学生开展“带经典回乡村”活动,弘扬和恢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村李海燕拟定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在本村小学举办为期十天的少年儿童读经班。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著作。
上课时间:每天上午9:30——12:30
授课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
课程:《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孝经》
欢迎有意者自愿参加,不收任何费用。
发起、主讲:李海燕
2006.12.14
公告中本来有“唤醒早已泯灭的人文精神,重建纯朴之民风”,但我不同意。我担心这样写让人反感,害怕让人误解:摆高姿态,启蒙愚昧的大众来了。当然,我也理解爸爸这样写的理由,他说:“现在风气太坏了,走到哪都是买码(地下liuhecai)、打牌的话题,听着都烦。大人我们管不了,小孩子要教育好。”对于读经的必要性,我们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在布告的措词上,我觉得还是要非常讲究、重视,因为必须考虑到学生家长的心理和态度。
吃完早餐,爸爸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带着告示和书,去找村小学校长和各个大队的老师,向校长请求使用村小学教室,请老师们通知各自大队的小孩,请村里另外两位大学生参加。我呢,则在家为第二天的课作准备。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做一件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条件非常简单: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然的行动。
二 教育实践
在十多天的读经活动中,我带孩子们读完了《三字经》和《弟子规》,期间还穿插讲解背诵了几首唐诗,七岁女的《送兄》、李峤的《风》、白居易的《白云泉》、王维的《观猎》、杜甫的《登高》。
由于村里的另外两个大学生没有参加,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所有去学校的孩子都安排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十多天来,参加人员是变动不居,学龄参差不齐,从幼儿园到初一,各个年级的都有,但以四五六年级的为主;每天人数也是波澜起伏,最多的时候有60多个,最少的时候10几个。人数不能固定,一方面是因为放寒假了,孩子们“诱惑”很多,比如赶集买新衣服、去亲戚家吃喜酒;另一方面也是我要求不是很严,没有规定到的人每天都来,否则开除;还有就是我的魅力不够,我的课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因为带回去的书有限,只有几本,所以不可能每个上课的孩子都有书,于是我根据他们登记的住址,每个队选一个组长,发给组长们每人一本书,以让他们起到带领督促的作用。后来发现这个办法根本没用,有书的人反而有一种优越感,上课不认真,于是干脆把发放的书收回,等到所有课程结束,再一起发放。集体上课必须考虑到各个孩子享有的资源平等,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也有利于老师的管理。
据我了解,其中很多的孩子之前都没有读过《三字经》和《弟子规》,有一两个小孩会背几句《三字经》,《弟子规》则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我“避重就轻”,先教《三字经》。当我把“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了,根本无需我介绍,我的多舌只会让他们烦躁,不用多此一举,于是我直奔主题:“孩子们,跟我读”。各个孩子可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朗读,放开喉咙,打开心扉,目不斜视,心无旁骛,顿时教室里充满了嘹亮整齐的琅琅书声。第一天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只有五个孩子,渐渐地不断有人进来,但是他们都很快就能融入其中,放声朗读,根本不用我维持纪律。从九点半到十点半的一个小时里,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我们学完了“人之初,性本善……幼不学,老何为”。休息半个小时,然后接着学一个小时,到十二点下课。
在背诵与讲解的时候,我没有根据意思来划分段落,而是每四句做一次“切割”,形式整齐。乡村的教室很简陋,没有多媒体,只有黑板和桌椅,所以,我们用的是非常原始的教学方式,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孩子们在下面用本子抄。每抄完四句,我带读一遍,然后齐读,等读得很熟了,我讲解一下意思,或是找其中会的人来讲,我作补充。最后,一起背诵。因为我想,有了熟悉和亲切感之后,才会更有理解的要求和欲望。所以,每次都是读熟了之后再讲解。每当其中有故事的时候,我就会讲得详细一些。《三字经》和《弟子规》几乎都是按这样的顺序学完的。跟这帮满怀热情、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既充满了欣慰,也怀载着遗憾……
我的欣慰:
为了调动积极性,我会不时地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断地给他们鼓励。让他们主动举手带读、背诵,或是讲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乡下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胆小,非胸有成竹,他们一般不愿意尝试。可是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他们能背出个八九十,但就是不敢,于是我及时地告诉他们:“我发现你们太谦虚了,其实你们都会,只是不敢尝试,相信自己,勇于尝试,即使背不出也不要紧,接着努力。”
孩子们真的很需要鼓励,尤其是对那些胆怯内向的孩子。其中一个叫李淑洁的四年级女孩,她的变化是最大的。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害羞胆怯,我问她名字,她几乎用蚊子一般大小的声音回答我。估计成绩也不是很好,不会或是不敢讲普通话,读诵的时候有许多字会念错。但是特别认真,心思一点不游移,我觉得这极度的认真里面有一个懂事女孩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为了克服她的胆怯,我点名让她单独背诵,磕磕绊绊的时候,我会提醒她,或是叫别的孩子帮助她,这样就能顺利地背完。几次之后,我在课上表扬了她的进步,她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更积极了。后来,她也会主动举手背诵,并且非常流利,其实她的记忆力很好,只是语文基础不太好,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过来的。十多天来,她坚持得非常好,只请了一天假。
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处处是学习,哪怕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学过、背过的东西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在行为上体现出来,那有多大的意义呢?“蒙以养正”,蒙学教育它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知识是次要的,习惯和品格的端正才是最重要的。在学《弟子规》时,我尤其体会到这一点,《弟子规》不是纯粹的知识或概括的道理,它对人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洒扫进退、穿衣骑马等都有详细的指导和要求。虽然有些细节要求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是不变的。所以在十多天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每发现他们不好的行为习惯,我都会在当场或在课上指出,或批评或表扬。期间,有过拥挤、打架、霸占运动器材、损坏公物等不好的现象,但慢慢地经过提醒和强调,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少,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好。我真正地感觉到了“孺子可教”,其实孩子们的一些不好行为,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不好,这时大人的提醒和严格要求就变得非常重要,好习惯或坏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从积极的意义来讲,一个“事故”同时也是一段教育素材。一天上课时窗外一个小孩打碎了教室的玻璃,他没有逃跑,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不能因此惩罚他,但也不能无动于衷,不了了之。于是,我让他当着大家的面在黑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告诉他和其它的孩子“好汉做事好汉当,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承担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逃跑是对的。因为玻璃易碎,所以要谨慎。”,让他开学时主动找老师赔偿。后来,没有出现打碎玻璃的事故。
我的遗憾:
其实,要真正地让他们“学以致用”,家访是非常必要的,在家里,孩子们会表现得更本真一些。可惜这次时间仓促,加之我的懒惰和拖沓,没有做到。只有偶然的两次机会,遇到两个孩子的家长,听到和看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一个是帮奶奶扫地,一个是不愿帮妈妈帮东西。第二天,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了我的所见所闻,因为这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身边的故事更有亲切感和直接的警戒或效仿作用。后来,我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看到:“孩子表现比以前好,帮着干家务活了。”
这次活动,最大的不足是我自身的学养和能力还远远不够,不能使课堂更丰富,更生动。只能说我在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不是我在教他们,我是自己在补课。教《三字经》中那段历史知识的时候,由于我自己对历史故事所知甚少,所以不能很好地借题发挥,“投孩子们所好”,真是一大遗憾。另外,老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全方面的人才,而我没有达到。唱歌、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尤其是猜谜语,天天乐此不疲,永远兴趣高昂。而我对这些都不在行,学得不快,记得不多,在孩子们面前显得捉襟见肘,有江郎才尽之感。
哥哥的建议和情怀:
在活动进行的第八天,哥哥李旭从杭州回家了。之后,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还接替我教了三天课。他说:“可以用家里的话给他们上课,不用普通话,使学的东西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平常生活建立一种亲近感。”我上课时一直用普通话,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我觉得哥哥的建议很有道理。不过我没有采用,因为怕用方言讲得不流利,只是有时候用方言更好解释时,更生动有趣时,我会改用方言。
另外,哥哥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乡土教育纳入到蒙学义教当中,从村里的家谱当中选一些作为教材,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爱。这个主意很好。家乡的故事和风景,都有记载和描写,村里有位去世的老先生的八景诗,有些并不亚于王孟。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家乡的爱,怎么爱祖国呢?没有对家乡的爱,则对祖国的爱只会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可惜的是,现在家乡的风景破坏得很厉害,远非昔日可比。
三 问卷调查
最后两天,爸爸用蜡纸刻印、油印机印刷了二十几份针对家长的调查问卷。问卷就消息来源、读经动机、读经益处、读经方式、家长的担心、希望和建议等十二个问题对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不过,问卷很不完善,有些问题还没考虑和涉及到。
通过对参加此活动的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家长非常感谢这次教育活动,并且希望以后多些这方面的活动。对于小孩参加读经的动机问题,回答都是小孩出于兴趣,自愿前往。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不讲礼貌,不讲文明,有些则希望六年级以下能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对于读《三字经》、《弟子规》有何益处,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懂礼貌,开发智力,培养善心,养成好习惯。
通过问卷调查,我知道,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是有收获的,有的说接触到了新东西并从中懂得了某些道理;有的说孩子表现比以前好多了,能帮助家长;有的说孩子开心。家长们相信,通过这次学习,对孩子们今后走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有重大意义。
四 结语
这次蒙学义教活动,让我度过了一个很有收获、很充实的寒假,在给孩子上课的同时,我也是在给自己补课。没有一耽学堂的先知先觉和倡议,没有乡亲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次活动不会这么顺利,很感谢他们使我多了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以后回家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去小学或者中学,带上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