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6年10月15日第一次四书学习到现在,中间落了两次课,逄老师从学习状态讲起到一章一章地学习《孔子传》再到录音,中间有一次实践去涿州,学会了一段《阳关三叠》,还参加了一点点的小劳动(呵,仅仅是叠报、录书目而已)。
有位老师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感召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人交往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人处什么样的环境。所以我总是以自己是一耽的一分子为荣,因为一耽有那么有智慧有定力的逄老师,有那么多处处体谅他人的好朋友,总是很期待去一耽,在一耽,心情总是很愉悦,我们变得更真实更纯粹。
读了两遍《孔子传》,井上靖先生用“蔫薑”的身份带着我们走进孔子诗性化的故事,体会在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生命里夫子的伟大。
第一次读时,就有许多震撼我心灵的地方:孔子一行在面对凄厉的雷电骤雨时正襟危坐在陋室里;在流亡上蔡,粮食、衣物被洗劫一空,子路甩出“君子亦有穷乎?”时,孔子洪亮坚定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向昭王灵柩告别后,孔子步履坚定“归与!归与!”。
这些细节描述出来的孔子的容貌、言行、神态与心理是那样地感动着我们。
我很喜欢书中写到的孔子对“信、仁”两字的解释。
“人不能撒谎,要说真话,说实话。这是在这个地球上生活所必需的人与人之间的制约,默契只有大家相互信任,社会秩序才得以维持。”
“这样说的话就不能自欺欺人,必须是‘相信对方’,‘也让对方相信自己’因此,‘信’这个字由‘人’和‘言’组成。距今五六百年前,创造了高度文化的殷代(公元前1600~1028)就已经把它刻在甲骨上。”
逄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四禅天的故事,一位老和尚听什么都相信,寺庙里的四个小和尚就捉弄他,说:我们用木棒敲您脑袋一下,您就能升一禅天,于是四个小和尚都用木棒敲了老和尚的脑袋,边敲边喊: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最后老和尚却真的升了四禅天。
原来人可以达到如此纯粹的境界,听什么都能信了。
特别凑巧的是,听完这个故事不久,我经历了一次被称为“受骗”的事情。我们周五早上没有课,上自习时收到一条短信:“在忙吗?我是姐,我现在用这个号。”我告诉了她我们上午没课下午实验、1月20号放假之类的,她又回给我:“能帮我去买一张手机充值卡吗,我现在正有事呢。”写完“好”后我就下楼了,楼下的每天来卖卡的小哥哥没在,我去了报刊亭,报刊亭的阿姨不收我缺一个角的纸币,于是我又回来换了一张。路上遇见同学还问他怎么给外省手机充钱,他告诉我可能得去营业厅,我发短信告诉“姐”:北京的卡不能给外省充的,你别着急,我去营业大厅吧。“姐”回我:买神州行的就行,把密码发给我。我跑着去买了卡把密码发给她,回到宿舍已经中午了,给家里打了电话,是姐接的(姐那段时间正在家乡参加教师面试,试讲)我问姐收到钱了吗?姐问我什么钱?我才知道我忙碌了一早上的事原来是一个骗局,可我发现自己并不难过,心里特别地平和,似乎只是刚刚做了一件好事,呵。
还有一个字“仁”,“‘仁’这个字就是单人旁再配上‘二’,无论父子,主从,旅途邂逅的陌生旅伴,只要两个人相识,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两个人必须相互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仁’,换言之,就是‘谅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个‘仁’字也是殷代创造的。”
蔫薑认为孔子所说的“仁”里包含有“大仁”和“小仁”两种“仁”,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而且,无论是维系社会的“大仁”还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小仁”,其核心恐怕都是对人类的爱,都是人必须具备的“真心”。
在谈到“天命”那一章中,蔫薑说起了一个美丽如花的令人怜爱的小生命夭折的故事:自从失去爱女以后,这位母亲完全变成另一副模样,但从前年起,只要一听说路过这个村子的其他国家的逃难者里有失去父母的婴幼儿,就和照料他们的难民商量,把这些孩子要过来,用自己的双手收养、哺育,现在她已经收养近十个小孩子,我觉得这位母亲就是一位大仁者。
逄老师说某某年沈阳的母亲都让孩子吃桃罐头,原因是远在熊岳望儿山上的望儿石倒了,这就是天下母亲的仁爱啊。
逄老师还讲到对人的帮助,只因为我看到你了,你也看到我了,于是我想帮助你,这是对生命最直接的专注,是生命最原始的起点,这时候人与人面对,无需任何语言,我们就已经很幸福了,正如百家讲坛于丹老师讲《论语》,仁者,爱人,最重要的人是当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是当下。
“相逢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逄老师说了好多看似平凡却极具内涵而耐人寻味的话,也许不久后的将来,我们可以出另一部《论语》了,呵。
为了不用唱歌,想写点作业,也确实心中有许多感悟,任随思绪,记下一些,很凌乱,请老师同学斧正,但一定不要见笑哦!
0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