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兴听到的老话儿

细细品读了老师写的同名随笔后,就有了股莫名的亲切感,心肯定是被触动了一下,至于被什么触动还一时说不清楚。于是乎我就像个乖孩子那样,在与家人、朋友共享这个真情无限、心悦神怡的春节的同时,些微分出一点点心思来,捕捉到了下面几句老话儿。

¨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这句话早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从我父亲的嘴里听说过啦。今年假期我又不止一次听到了它。说来也奇怪,为什么老是父亲说这句话呢?说起这话把儿,最初是因为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去外地读书了,因离家较远的缘故,经常几个星期甚至整月整月都不回家,妈妈总是在家抱怨爸爸不该让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上学,刚十多岁,还照顾不了自己。爸爸可能是因为想给自己找“挡箭牌”或是给妈妈吃“宽心丸,当然也是因为我并不像其他孩子们那样想家,频频往家里跑,所以他就常用这句话“回敬”我妈。今年假期,爸爸再次提到了它,一次是我刚回来,妈妈埋怨我平时往家里打得电话太少,“害”的她还得主动给我打,这时爸爸说了它。第二次是前几日我动身返校那天,妈妈一边帮我收拾东西,一边念叨着心里不舒服,这时爸爸再次提及了它。

    其实我应该检讨自己,这些年我对父母想念、回馈确实远远不及他们在自己儿子身上付出的心血,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是对这句老话最好的回应。

¨   久病床前无孝子

去年回家,就听说同村一个叫肖俊喜的人得了癌症。这人与我父母年龄相当,也有一儿一女。因其还当过多年村干部,人缘还不错,所以像我父母这些人都为之惋惜,念叨着“好人不长寿”之类的话。可今年回家,我却意外的发现他还是那么硬朗、矍铄的在当街站着与人聊天,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问了父母才知,今年他在北京的一家军医院花了十几万做了大手术,现在基本上控制住了病情。说到这,父亲满有感触地说到了上面这句话“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人家肖俊喜那一双儿女可真没的说”。顺着爸爸的话问下去,才知道他的一双儿女承担了父亲全部手术费用,而且大部分靠的都是贷款,女儿和儿媳在北京的医院分别照顾他们的父母(肖俊喜的妻子因着急也病倒在北京医院),儿子和姑爷一边工作挣钱支持着全家人的开销,一边照顾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天有真情”,手术做得很成功,二老的病情都得以好转,一家人欢欢喜喜的从北京回家过春节。当肖俊喜提到欠下的十万多元“饥荒”时,儿子、姑爷的答复是“爸您放心,我们都年轻,用不了几年就可以还上……。”当我爸爸这些人跟肖俊喜闲聊中提到他有好儿好女时,一个大男人眼泪也禁不住流下来了。

当然,这句老话应验的时候可能会更多,但这件事总能透露点什么吧!

¨   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这句话可绝对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而且听到这句话还费了一番“小周折”。假期时高中同学聚会前,我到一兄弟家搞筹备,那兄弟的奶奶为我们的饮食起居前前后后地操持,让我们大有“盛情难却”之感,兄弟笑称其奶奶“操心不怕老”,我未能完全理解其意。聚会回家后,看到妈妈正在为全家过年大大小小的事情张罗,我也鹦鹉学舌一般说妈妈“操心不怕老”,谁知妈妈随即回敬一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妈妈的话略微有点严肃,我才感到刚才的“戏言”有点“失礼”。悉下心来,去思量这句老话的内涵:舍,应是“省”或者“省着用”的意思,书面一点就是“吝惜”。人不服老不行,年龄大的人随着身体机能越来越老化,余下的精力大部分花到为子女操心之上。而年轻人精力充沛,办事一般不顾及付出多大辛苦,只要能办到,一定尽力去做。这是上天赋予两个年龄段人的“本色”。

    “心力”结合方能成事,年老与年轻人在“家”的平台上应和睦。

¨   有百年家族,无百年亲戚。

这可是老爸在跟我讲述我们的“光辉家史”时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也可能是他的“独创”呢!老爸从我老老太爷讲起,因为是他把我们家族从山东老家迁居到这里,到现在已经第六代了(我是第五代,大哥家的我侄子已经有三岁了)。据说我老老太爷家里很有背景,但因“犯事儿”被迫离家而来,靠着带来的“现货”(银洋)买地起家,到我老太爷时“家势”最盛,但是败落的也很快。我爷爷他们哥们五个(我爷爷排行最末)因为心不齐,最后“分家”各走各路。我爷爷因为年龄最小,几乎未分到任何家产,据说只用一付挑子就把全部“家当”挑到了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村子,投奔了他姐姐家(我的姑奶奶),后来几经周折(包括我爷爷与我姑奶奶“闹翻天”),才安家立足在这里……讲述完这些后,我爸总结说,自老老太爷迁居于此已有百年,家族尤在(分散于各地),但能走动的亲戚已不多啦。

    或许这只是我爸的“一家之言”,但思量一下确有深意。

¨   好儿子不如好姑爷

这句根本算不得什么老话,依我看来,这如果不是姥姥的“独创”,也是其他人近年来的“作品”。姥姥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俺老妈)。我那五个舅舅,除了老舅好一些,其他的都偏向“气管炎”。因为姥姥还一直单过(姥爷已过世多年),有些农活、家务活她干不动啦,可是几个舅舅(老舅住在外地)因为“家里”管得严,有些时候帮不上忙,按姥姥的话就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倒是我老爸老妈这几年常过去帮姥姥忙乎地里和家里的活,这时姥姥就在人前人后讲这句话。

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近些年的“新作”呢,可能是我看到现在社会上的“阴盛阳衰” 已越发明显之势,但我觉得无论“阴盛”还是“阳盛”,都不能撼动“孝”之大义啊!

细细思索这些话,这些我的祖辈、父辈们在年长日久中积淀下来的“生活哲学”,其中的朴质与深刻浸润着我的心……这种感觉远远胜过我在书本上学来的一切“教化”之语,可能它离我的生活那么的切近,也可能是我的生命中早已被植下了这些因子。

忽然又回到城市的校园生活之中,农村的家庭生活一下子和我隔绝啦,我以为这种感觉应该会淡化了吧?妈妈的电话似乎比去年少了,我的电话依旧如初——因为妈妈知道我这学期会更忙,而我一直认为在家里的爸爸妈妈应该过“日复一日”的生活……偶尔睡觉前跟室友看一集《武林外传》消遣一番,却着实被“李大嘴”照顾“瞎老娘”的那份“孝心”感动了,思来想去那本来是充满喜剧色彩的一幕一幕,几近失眠……近来事情确实很多,每天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但静心一想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那么卖力,而且应该在“尽力”中考虑“成本付出”的问题,虽然我很年轻,但精力却并不“无穷”……

我豁然明了——生命中真切的东西是不会因为环境的一时变化而消退的,否则那便不是属于“生命”。

就收罗这么几句老话,并随之啰嗦一番,心有所感,词不达意,让老师和各位师兄见笑啦!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