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勇:一个义字通天下

我家于2001年在佳县山城办起了一个义塾——燕翼堂义塾。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面向孩子传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并不被多数人理解,但我们家一直坚持着,到现在,有的孩子已学了整整六年,他()们不仅读了<<千字文>> <三字经>>,还读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老子>><<诗经>> <<易经>>,其中有许多篇章可以背下来,孩子们在学校的功课也都很好,尤其作文。我十分感谢,我的老父老母为社会做了这么一件好事。我姐、我哥、我嫂都很支持。尤其我的大嫂,她曾是一名小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日常教学主要靠她。整整六年了。很不容易啊!是什么力量能把我们一家人凝聚起来呢?不是一个利字,而是一个义字。《中庸》中说:义者,宜也。宜是什么?宜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就去做。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义也不孤,义也是一个德的概念。义有无穷的感召力。一个义字不仅可以把一个家庭的力量凝聚起来,而且可以把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来。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我小学时的校长崔晨光老先生,他和他的儿媳也是尽心竭力,无怨无悔地投入了这项工作。

我家这个义塾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罗振江副省长紧紧握着我父亲的手说:感谢你的义举,为我们做了这么一件好事榆林市李金柱市长,更是关心,三次来在孩子们中间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大集团郑翔玲女士,听了孩子们通读经典后,异常激动,居然答应给孩子们修一所国学书院……

陕报、华商报、榆林报也作了相关的报道。5月19日,父亲应《光明日报》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一个题为:如何教孩子学习国学的访谈。全国只邀请了四位。父亲说他要去,因年岁已大,大哥不放心陪着去,访谈完毕,又应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的邀请,进了北大承泽园一耽学堂参访。

一个义字又将北京的一耽学堂和陕北的燕翼书院联在了一起,搞成了连锁。逄飞先生虽然只有三十四岁,可他的两千多名义工,在京城,全国传习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已做了出了很好的成绩。一耽学堂和燕翼书院连锁,因而拟在葭州古城成立义塾。燕翼堂是我祖宗的名号,祖上也曾有过书院,只供族内子弟就读,今天的燕翼堂义塾面向全城青少年。不仅如此,父亲说,这个义塾会起三方面作用:其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二,以优秀文化教化一方民众;其三,搭起外界和葭州古城的文化桥梁。届时将在佳县山城正式举行燕翼堂义塾成立大会。

父亲和大哥的北京之行,对于我们那个小县城的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新的促进作用。父亲期待着更多的义塾产生,到那时,就真如《大学》上说的那样:“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了。

父亲还没有离开北京,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发出了邀请,要他在陕师大新成立的经典学堂,作首场学术报告。

父亲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文化侏儒的觉醒。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说明了中国教育病根所在,从父亲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在传习优秀传统文化中又有了很大的的进步,一个满头白发的人,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如此好的精神状态,令我们做后辈的感到自愧不如。在西安的几天时间里,父亲的日程安排的非常紧。那一天,他要去找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题匾,我打问了一下,先生的字很贵,不好求,可父亲似乎有十分的把握,那一天,上午10时,父亲敲开了先生的门,先生还没等父亲开口,就问:你要我做什么呢?父亲递给他一张纸,上书燕翼堂义塾先生看了看,二话没说,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法字典翻,原来他在字典里找燕翼堂义塾五个字,一个字一个字找好,然后铺开了纸十分认真地题了匾,交给我父亲。父亲不知如何感谢钟先生。先生似乎已看出了我父亲的心思,说:什么也别说,你做的这是一件好事,好好做好就够了。

父亲还想请人写一副对联,有人说老作家路萌老先生的字好,可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能不能求来,就碰运气了。

29日,父亲带着大哥找上了路萌老人,他们一走进先生的屋子,就被他满屋子挂着的书法作品惊呆了,中堂、条幅、什么都有,真如艺海惊涛,蛟群乱舞,大有咫尺万里之势,斗室天地之宽的感觉,真是一帧一世界,一字一楼台。笔画中间似有精灵闪烁,浩气激荡。尤其金文作品更有震撼力。

金文是我国书法艺术之祖,古朴、典雅、雄厚、大气,对于后世的书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惜,现代的书家,对金文有研究的人甚少,如路老先生这样的书法家,就是在长安古都也是多乎哉,不多也。

先生从小饱读诗书,后来一直在作协工作,经常和胡采、柳青等艺术大家在一起,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当得知我父亲义务给孩子们传授古文经典,就异常兴奋,象个孩子似的,问:我能做点什么呢?沉思了片刻,说:我就写一副对联吧。于是,一副金文对联跃然纸上。

上联:志仁践义克己育本

下联:行道全德成人培基

一个义字通天下,我相信燕翼堂义塾一定会办得更好。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