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的班级是四年级三班,本学期一共上了五次课——中间停了两次。回想起来,我的收获挺多的。
在第一次上课之前,我把学堂通讯上所有的义工心得都读了一遍,并设想了课堂上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就是纪律。这个班一共有五十四人,上课时特别吵,他们简直无视我的存在。我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有增加大家朗读的时间,减少我讲解的时间。后来班主任坐到了教室后面,纪律相应的好了起来。
这个班并没有表现特别突出的,每次我让他们背诵的时候,总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改成让他们朗读了。一次,我问一位同学:“你在课后读《三字经》吗?”“从来不读,”他回答得很干脆,“我还要上华数辅导班呢。”
以前我很少在意自己的形象,但通过上课,我养成了课前照镜子的好习惯,因为我代表的不是个人形象,而是一耽学堂的形象。
最重要的还是对《三字经》的学习。我讲到“十六世,至崇祯”时,有位同学举着手里的书说:“老师,我的书上写的是‘十七世,至崇祯’。”当时我说:“《三字经》有很多版本,现在以我们学的这个版本为准。”但为什么会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版本呢?下课后我查字典,上面列举了十七个皇帝,好像我们的版本错了。后来我又问刘鹏,他说,明朝有十六个皇帝,还引了例证。我又仔细看了一遍字典,发现了问题所在:英宗皇帝出现了两次。我又查了相关资料:英宗皇帝于景泰八年复辟。终于找到了答案。《三字经》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