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肖的义工培训会学习体会

看到一耽学堂的招募通知时,我眼前一亮,立刻记下电话,报名参加——那是219,通知上的报名最后期限。

参加一耽,目的有二。其一,出于对古典诗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相信许多一耽的成员都会有此同感,读诗词歌赋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简直是种享受。遗憾的是,大学里语文却不再是公共课,校园里到处可见捧着英语背单词的奋斗青年,却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环境与机会。直到发现从家里大老远背来的《古文观止》上已落满了灰尘,才发觉上了大学的我丢掉了某种东西,兴趣也好,指引我的力量也罢,总之,丢了。因此,加入一耽,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自己原有的那份感觉。

其二,我一直对做义工抱有很大兴趣,同时,儿时的我一直有做一名老师的梦想。从小学到高中,能够有机会组织早自习,在讲台上为我同学们讲解语言、英语、数学、物理习题,是件令我高兴的事。

一耽学堂为中小学生进行蒙学教育,我认为是个有见识、有魄力的举措。认同的方面自然居多,不再赘述,在此,想说些不同的看法以及几次培训下来的一些疑惑。

第一,一耽的宗旨是什么?到底想传播的是什么?是我国传统文化还是主要用意在于培养小孩子们的语感还是让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尚留有热情的热血青年在实践中成长?(这个问题像是在问目的、手段、影响哪一个最契合一耽的要义)。

第二,教授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我国传统文化有他优良、精华的一面,自然也有不积极不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面。因此,在教小学生时,应当有所取舍,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辨别力。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类的说法显然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我总是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找出中华民族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以及这个民族致命的弱点。我想,答案应当包括对于正常利益追求的鄙视,以及过分强调所谓的“仁、义”。

第三,建议可以提前教学生优秀、比较易懂的诗篇,通过文学作品的教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学中穿插历史小故事,便于孩子们理解,增加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故事的形式似乎更切合孩子的发散的思维及活跃好动的天性。

第四,在一耽学堂活动方面上,希望能够提高每次集体培训、活动的效率、效果。大家周末能有时间聚在一起也不易。

由于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有时会不自觉地用专业知识来考察身边的事物。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一耽学堂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也希望能有机会与老义工进行交流。

衷心祝愿一耽学堂日渐壮大!

 

你们的新成员  人民大学02本科 刘潇肖

200435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