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石舫晨读《论语》的做法与体会(汪笑甦)
        时间:早晨6:40——7:30(还可以提早一些)

  地点:视野开阔,相对安静,同时最好是多植草木之所

  人数:10人以内;若超过10人,便分成两个小组

  队列:领读与轮读时,围作一圈;齐诵时,可围作一圈也可整齐排列

  这个学期由我负责北大未名湖石舫的晨读。由于初期宣传比较仓促,所以来的人比较少。我们于是一则加大宣传力度,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布帖子,在北大各教学楼宿舍楼张贴通知;二则改进宣传海报,自己制作了仿古风格的招贴,内容是一段《大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最多的一天来了二十多位同学,平常领读的时候都有十几位。我想,有一定的规模才有效应;让更多的人能来研习、体认传统文化,我们的晨读才更有意义。

 

  初期天气较为暖和,我们晨读从6:40到7:30,流程大致如下:

  1.晨读操(10分钟)      

  2.领读(15分钟) 

  3.齐读、轮读(10分钟)      

  4.自由读(10分钟)      

  5.齐诵《大学》第一章收尾(5分钟)

  其中,晨读操是我们根据中国古代的一些健身功法简化改造而来,也是在不断改进之中。晨读操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调顺呼吸,有益于诵读,附带也有一个等候迟到同学的作用。领读,开始是由我带读。读的节奏较慢,讲究一个连绵不断,悠远绵长的风格。随后的齐读、轮读也是这样的风格。在轮读的时候,每个人诵读的缺点都会很明显地凸现出来,从而能取得最快的进步。至于自由读,则随大家自己的习惯,或站立或行走,或快读或慢咏,自然生发随兴诵读就是。最后,我们会集合齐诵《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国治而后天下平”,有一个收敛心神,励志抒怀的意思。

  有时候,我会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说明,比如学堂的情况,晨读操的来历和要领,晨读的目的,晨读的方式等等。

  比如,晨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知行合一。我们这边每周只读《论语》的一篇,反复诵读,是为了争取能够默会于心并能出口成诵,这样慢慢把论语的章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真正把《论语》融入到生命里。

  目的之二是涵养气质。之所以多花十几分钟时间在路上、来到视野开阔风景宜人的未名湖石舫,之所以要做晨读操,之所以读得节奏较慢、讲求悠远绵长,都是为了开阔心胸、涵养气质,也原是为了“养吾浩然之气”。

  晨读的进度安排,如前所述,一周一篇。一三五主读,二四六辅读。辅读主要是复习,还有《论语》里涉及到的一些《诗经》的篇章,我们也打印出来,大家一起诵读咏吟。

  随着同学们的进步,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晨读。

  十月份后天气转冷,我们把晨读时间改为6:50到7:30,这样少了十分钟,时间就紧张了不少,因此晨读内容也就调整压缩了一些,比如自由读缩减为五分钟。

  至于晨读方式,都有了改进:

  领读:除了由负责人带领,还会请读得不错的同学出来带读。后来,在读《论语》五六篇的时候,我们还采取了领选读,就是大家不看书本,领读的人挑选论语中最精华的章句,带领大家背诵着齐读。

  齐读:除了平常的慢速读,还尝试着加快读。

  轮读:除了正常轮读,还有唱和读。就是说某人轮读某一章的时候,其他同学除了心中默念、细细揣摩之外,还可以随兴之所发,诵而和之。

  后来应同学要求,从第三篇《八佾》开始,我们都作一些简单的讲解和疏通。参加晨读的同学还提出了不少建议,使我感觉到,晨读一方面是研修,需要有一种反复琢磨的拙诚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让大家体会到晨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做到文质彬彬,相得益彰。

  后来,随着我们读过内容的增多,我们采取了不少新的形式。比如游戏“随口诵”:大家围成一圈,轮流随口背诵论语里的一段话,可以要求跟“仁”、“义”、“礼”等某个字有关,不能拖延太久、不能有错误、不能重复前人,否则就要受罚,比如头顶《论语》之类的。大家玩得都很开心,不知不觉中寓学于乐。

   

  晨读几个月下来,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

  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管怎样,只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晨读最终都会做得更好。

  二.“有教无类”。参加晨读的同学来源很广,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自考生、工作人士等等,年纪悬殊也较大,性情各个不同,学识积累也有多有少,也各有所长和各有所短,开始在晨读上未必能磨合得很顺利。但只要大家抱着一颗认同晨读、认同传统文化的心,就能逐渐做到不同而和。负责人也应该多方面考虑,做到来者安之。

  三.“教学相长”。学堂的晨读活动开展一年多了,我以前也只是陆陆续续参加过一些,这次我来负责北大未名湖石舫上的晨读,除了组织活动,还要领读、讲解,这样,或多或少掺有了老师的身份,要求也就提高了。在做事的过程中,在与同学相处、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心性得到了锻炼,十分感激!


  晨读还在进行,“德不孤,必有邻。”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汪高武·笑甦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