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年,早起晨读去(2009.11.10)

实习生 蒋肖斌 曾福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清冷的薄雾中,朗朗读书声打破了深秋早晨七点的寂静。在清华大学一道被学生们称为情人坡的缓坡后、紧挨着图书馆的小园子里,十来个青年学生围站一圈,正在诵读《孟子·公孙丑下》。

朱震是这群诵读者里头最大声的一个。他像一个领读者,大声、准确地读出句读和生僻文言字词的发音。他手里捧的《孟子》破旧不堪,是长期翻阅的结果。如果哪个新加入的同学恰好没有书,都大可管朱震要。这群学生各自手里拿着的《孟子》版本各异,有简体横排的,有繁体竖排的,甚至还有印刷粗劣的盗版书。

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学生加入,都是清华大学西麓学社的成员,这个学生社团的旨趣之一就是号召大学生诵读经典。待大家反复读过几遍后,社长梁金华开始组织众人讨论,用白话文复述着孟子几千年前的雄辩语言。

晨雾散尽,历时40分钟的晨读也告一段落。几个本科生收拾书包去上第一节课,几个研究生相约一起吃早饭。朱震呆在原地,他还要再读一会儿。

这项晨读国学经典的活动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但是了解的人并不多。已经毕业的发起人宋一超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组织晨读时的情景,那是200751早上6点半,算上他自己,一共来了3个人。只有一个人也要读下去。他这么说。

晨读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修课,意为早晨诵读。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对晨读有过一番精彩评述:一是必须读出来,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二是读的内容为经典,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但是对于当下的青年学生来说,晨读正慢慢变得陌生,这似乎印证了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大学里随机问一问几位学生,普遍的第一反应是晨读,读英语的吧

但仍然有一些人,坚持着晨读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并且努力向四周传播这项活动。

增进母语的亲近感,说这话的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逄飞发起组织了一耽学堂,在许多高校招募学生义工,由他们再组织各自高校的学生晨读。

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彭林透露,他的朋友曾经印了不少《三字经》、《弟子规》,早上带到公园去,领着一群孩子一起高声诵读,想参与的人可以随时拿起一本经典来念。不久之后,许多公园都出现了这种早晨诵读经典的活动,晨读的人群以晨练的中老年人为主,看上去像一场市民晨读运动

相比之下,年轻人的晨读积极性显得十分薄弱。全国人民都早起,就只有年轻人不早起。我们的青年已经习惯于在黑夜里来思考人生和社会,养成了游荡和放逐的性格。

北京师范大学的罗容海2007年硕士毕业,工作后还坚持了一年晨读。今年他重返校园念博士,读的反而少了。我们学校没有社团组织晨读,当时有一批热情的人组织这项活动,晨读氛围很好,后来那些人毕业了,就没人带这个头。罗容海说。

实际上,不少高校里还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带头人的,尽管遇到一些挑战,他们仍然努力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晨读的行列。广东中医药大学的赵婷婷本科是中医学,研究生学习针灸推拿,没有社团组织,她自己召集晨读。因为专业的关系,除了基本的经典,还加入了《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赵婷婷说,本来是每周一三五,后来改成每天。宣传基本依靠人传人,固定参与的5人左右。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这些理念与晨读联系在了一起。武汉大学珞珈国学社成立于2007年,建社之初就把晨读定为常规活动。国学社现任社长隋植求介绍:每天早晨7点到7点半,前20分钟自由诵读,后10分钟由学术部的人讲解。参加晨读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文理科分布差不多。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可能会比较肤浅。而清华大学西麓学社社长梁金华则认为:我们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是大学生,然后才是理工科学生。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在近两个月中举办了28次晨读会,开篇诵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每次参与人数60人以上;不约而同的,南昌大学读书社1011举行润溪晨风朗诵会80余名大学生也选择了《少年中国说》。

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讲师李济先生曾组织仁友会,与师友同仁们切磋,讨论,对照经典文献、反省自我言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同样在清华园里晨读的研究生魏效征说:诵读经典能够帮助自己认识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要说深刻地体会里面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还远远做不到。

荀子曾说,君子一生都要学习,学习始于诵经。经典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形态,而只有诵读才能体认经典承载的文化价值、哲学内涵和人生哲理,并将其内化于自身。彭林说。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