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唱诗社2004年3月工作总结 (北师大 杨莹)

2003年十月,我被总干事推荐,成为一耽学堂风雅颂唱诗社社长。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多方式,风雅颂唱诗社通过唱的方式,以更能接近生活和娱乐的方式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风雅颂唱诗社是隶属于一耽学堂下面的一个社团,我们的宗旨也在于发扬中传统文化,并主要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等。

唱诗社成立之初,我们招收学堂的义工为主,我们希望能为义工提供另一个学习的场所,也为义工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的原则也是以十几个人为限,因为一切事情刚开始,我们还没有现成的路可去参考,也不知做得大家是否满意。因此我们希望从小做起,努力的去把它办好。

在我们招收了第一批对此活动感兴趣的义工之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活动。这此活动是由老师主讲,他通讲授学习古琴、吟唱的经验和基本的乐理知识,并给我们表演了他福建的地方吟唱,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第三次活动,我们开始自己学唱古诗词——《道情》,主要是跟着VCD学习。但是第三活动参加人数少了一半,我和小王找原因,后决定扩大范围宣传,真正招收到感兴趣的义工。接着,我们开展了好几次活动,就接近年底了。2003年的活动就此结束了。这些活动我们没有请老师来参与,主要是我们自己跟随VCD学习唱古诗词,包括《道情》、《秋风辞》、《行歌》等。其中还展开了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讨论,音乐好的诗员教大家如何发音,怎么把握音准等方面。

通过这学期的活动,我们最后的人员基本固定下来了,大家也逐渐学会几首歌,并在音律的把握度上也越好越好,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诗员流动性比较大,二是增加学习形式多样的歌,三是诗员们的各种唱法不一样,还需要有一个老师来进行统一。

2004年开始唱诗社的活动是在3月份,但因那时我还在广州实习,因此3月份的工作都由小王和刘昊负责。从328开始,我参与了唱诗的活动,这学期开始,唱诗社的主要成员已基本固定,并且大家对唱诗社已经很有感情,大家逐渐的熟悉这种唱法的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但这段时间,大家都对唱诗社未来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怎么能更好的开展我们唱诗社的活动,如何才能办好它。大家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并且我们学习的方式有点单调,不应单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因此我们在5月开始活动后,我们请来了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老师,她不单教我们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还融入了地方民间音乐,这让我们学员非常感兴趣,大家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音乐知识也逐渐提高。

在这里,我对我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的,追其很多原因,其主要还是自己能力不够,没有在大的方面把握唱诗壮的发展,在遇到困难时还是裹足不前,没有很好的和顾问刘昊,小王商量,很多具体的事情没有用很多时间来思考解决。但让我感到很兴奋的是我们唱诗社的社员大家融处得很好,大家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和吟唱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在以后,我和小王、刘昊商量了一些具体的细节或工作,有待大家以后具体去做。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对文言文情有独钟。试卷上那些从《史记》上摘录下来的看似枯燥的文章我总能读得津津有味。对诗词的喜爱则可追溯到更早,虽然小时候并未在父母的“逼迫”下诵读诸如《卖炭翁》、《静夜思》之类的启蒙诗词,却仍是见而倾心,读而忘神。总觉得中国古代诗词与古典水墨画异曲同工,寥寥数笔,便幻化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及至大学,并不轻松的课程,各种各样的活动将我对古文的热爱逐渐消磨。《唐诗三百首》已许久不翻了,《宋词百首》也蒙了一层灰,《楚辞》、《诗经》则被我带来学校、又带回了家乡。心中想起这些时,每每生出愧疚之意,总想做点什么来补偿。

这时,我看到了学堂的招义工启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几个字吸引我报了名,第一次活动的讲座则坚定了我参加的决心。在学校里,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教授们对文化大革命的痛恨。教我们中国现代文化史(选修课)的老师曾痛心疾首地说过:“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涵养,将他们心中的最美好击得粉碎。这种破坏延续到我这一代人身上,又传递到你们这一代人身上,不知道还将向后延伸多少年!”一耽做的,就是尽力修补被破坏后留下的废墟吧!尽管现在规模很小,但却不是杯水车薪,我有信心看到中国文化复兴的美好未来!

曾在《卫风·氓》里学过,“耽”有“沉迷”的意思,沉迷于一件修补灵魂的工作,也未尝不可呢!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02

杨莹

200433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