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年轻人对"道情"已是相当陌生了。记得五六十年代广播里常播放一曲《翻身道情》,但此"道情"与清代民国期间流行的彼"道情"相去甚远。
道情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种,其渊源可以远溯至唐高宗时的"道调",那是祭祀老子(被视作道家教主)的唱词。元明散曲里宣扬道家思想的曲子,也可看作是"道情"的流变,一般都是道士唱的。它真正大行其事,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后。吴江人徐大椿创作的《洄溪道情》,还有那位"难得糊涂 "的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维扬地区风靡一时。道情艺人手执渔鼓简板,行走于街市坊巷、献艺于茶肆酒楼,无论是官绅市民,还是贩夫走卒,男女老少都爱听爱唱。其中最为百姓喜爱的,就是郑板桥的《道情》十首。
以诗、书、画"三绝"名世的郑燮郑板桥,是一个天性明敏、参透世事的才子。在四十多岁中进士之前,他饱尝了贫困饥寒衣食无着的苦味,"寒无絮络饥无糜"(郑燮《七歌》),以至唯一的儿子在饥病中夭折。虽然登第之后为官七品,生活安定,辞官之后卖画扬州,名闻海内,但阅尽炎凉之后,那种顺途不长,荣华难再,权势如烟,钱财似水的感慨就愈发强烈,转而于耕读渔樵的平民生活中寻找乐趣。这一点,与"道情"一体的本意是颇相契合的。所以,郑板桥自称"板桥道人"。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第五首)。这看似平常的几句唱词,道出了多少文人书生对仕途幻灭之感。
郑板桥作《道情》之时,还是一文不名的穷秀才。创作时间一说在雍正三年(1725)"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据裴景福藏《道情》卷跋语);而传世的《板桥集》中说作于雍正七年(1729)。这两种说法都出自郑板桥本人,孰是孰非,已不可知了。板桥本人对这《道情》是颇为珍视的,一生中多次书赠友人,告诫他们"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裴本跋语)。
郑板桥是一个极富平民思想的人。为官山东时,力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而对于百姓的疾苦,往往感同身受,因而也最痛恨恶吏猾贾。他当堂判案时,常常"右窭子而左富商",维护穷苦百姓,扼制财主商贾。他之所以辞官回扬,直接原因就是为民请命、赈济灾民而得罪了上司。《道情》曲里幻灭出世的感受在今天看来早已过时,但其平民精神却颇值得今天的为官者好好回味。
这《道情》十首,自清代至民国二百年间流传不衰,甚至在三四十年代的小学堂里,孩子们也会唱。它节奏铿锵,音调悦耳,文词出入雅俗之间,唱起来余韵悠然,真有一曲三叹之感。不知今日之扬州城里,还能听到《道情》曲的渔鼓简板之声吗?还能听到"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第一首)"的歌声吗?
郑板桥笔下的渔翁
郑板桥小时生活的苏北兴化水乡,水网纵横,湖塘密布,历来有不少水上人家,专靠打鱼为生。但很多渔民无地无房,风雨飘萍,是比农民还穷苦的社会群体。由于 板桥很熟悉渔民生活,他的笔下既描写了渔民自在潇洒的一面,同时也写出渔民生活 的艰辛困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之心。他的十首《道情》写了渔樵僧道书生乞丐社 会底层人物,第一首就写渔翁。词云: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这是一组流传极广脍炙人口之作,板桥“屡抹屡更”惨淡经营达14年才定稿,这对一个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来说实是非同寻常,可谓呕心沥血,寄托遥深,反映了他对 官场黑暗、人世艰辛、历史兴衰的深切感悟。他在《苍县署中寄舍弟墨》中写道:“ 可怜我东门人(郑居兴化东门),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头蕴叶将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为美食,幼儿女争吃。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所以板桥每每写到渔民的艰辛,诗写得美且含蓄,需细加体味。如《由兴化迂 曲至高邮七绝句》其二云: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这可不是浪漫情侣野营寻趣,也不是时髦游客带着牛肉香肠可口可乐去拥抱大自然,而是为生计不得不年年月月阴晴风雨都得在“鞋样船儿帽样庐”里过日子的人家。 再如《渔家》 :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即使打到鱼,又能卖出去拿到钱,而且买回粮食,但无柴烧,拔来的湿苇光冒烟 不发火,熏得两眼流泪,饭仍不得到口,大人孩子都只好忍着饿。幸亏碰到好天气, 不知太阳下山之前,湿苇能晒得干么?郑板桥写渔民,也反映他厌倦官场生涯甘于清贫 淡泊的隐逸思想。他虽然当了12年的县令,但这个时刻不忘民间疾苦的清官仍是两袖清 风,囊空如洗。他在辞官归里时,有一首题画竹诗《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两风江上作钓竿。
官不做了,到西风江上作个烟波钓徒,当然是辞官归隐的通常比喻,然而寄托的 却是与黑暗的封建官场彻底决裂的高风亮节,也表现了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罢官归来萧瑟凄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