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着眼,点滴做起——对钟诚学长的访谈

我对钟诚学长的访谈很顺利,在我给他打过一次电话后,他就爽快同意并约好了时间,于是我们于114日晚在学堂,开始了下面一段对话。

邓圣耀(以下简称邓):钟诚学长你好,请问你是在什么时候加入一耽学堂的?

钟诚(以下简称钟):大概是在04年左右吧,那时我在北大来读研,希望来学堂学些东西,尽自己所能为学堂做些事情,所以就加入了。其实我很早以前就了解了。那时我还在天津读大一,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关于一耽的报道,于是就知道了这个团体。

邓:那当你第一次从媒体上了解到一耽时,对于这样的一个团体,是什么样的想法?

钟:我觉得这个特别的好,可以学到很多的国学知识,增加很多知识储备。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为道。学会与别人相处,与自己相处。知道怎样在社会立足。

邓:那你是怎样定义一耽学堂的?你觉得他仅仅是为了弘扬国学而存在的,还是为了带动一种社会风气,让人们渐渐的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而存在的?

钟:我觉得两者都有。

邓:那哪种最重要?

钟:(笑)其实很多东西没有一种量化的标准,无法去比较谁更重要,谁不重要。

邓:你觉得一耽宏扬国学的目的是为了试图用儒学重建社会的道德体系,以改变当今社会思想道德观念混乱的局面吗?

钟:关于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是随时紧记“做事第一,静默为主”。这个问题不是我写一篇文章出来说怎么怎么建立就可以的,没有那么简单。这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做,从小事做起。不要喊口号,不要自以为自己是救世主。特别是年轻人,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义工的行动就特别的好,让大家静下去做事情。而我们让小孩去了解传统文化,不是说我们的文化比西方的有多高明,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任何知识学术都是带着一种问题来的,都有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就是我常说的“问题意识”,可能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做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应当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小问题再分成更多更多的问题。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邓:那你觉得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笑)这个不是我能决定的,反正我就觉得年轻人应当去做一些事情,一些小事情。像有的人熟读四书五经,但是他仍然不知道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位。那你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吧。

邓:那你觉得现在社会的浮躁之气能够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钟:(笑)其实我觉得现在社会是很多层面的,不能一概而论。有浮躁的地方也有很多不浮躁的地方,这个要从细处去看。(但浮躁是主流吧?)(笑)所以我觉得你们年轻人吧,就应该在进入大学时就培养一种习惯,就是说话之前一定要经过自己理性的论证,你说是主流吧,那你怎样去定义这个主流呢?是百分之多少?有没有确切的标准?所以说我们看一个事情不能很笼统,要细分。要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问题。

邓:那你觉得现在社会的道德底线经常被打破吗?

钟:在有的时候有的方面是这样的,但其他方面不一定,可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邓:那你觉得在一耽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义工,你觉得是一种坚持还是其他什么?

钟:像你说的那样,有坚持。但更多是的是一种幸福。

邓:幸福是什么?

钟:(笑)你的幸福马上就来了,你自己去体会吧。很多事情是要靠自己去体验的,别人讲的都是一种经验。可能会对你有一种提升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

邓:恩,那下面我问一下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你对新义工有什么忠告?

钟:忠告算不上吧,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希望吧。第一,做事情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讲空话讲大话,那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第二,用心去做。如果你要问我这个心是什么,那我告诉你,就是说做事的时候需要反省反思,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每做完一件事就要想一下这件事我做的对不对,我自己有这样的看法,那身边的人又有怎样的看法呢?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反思反省。尽量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同事、朋友、长辈,甚至是陌生人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邓:那我可以补充一个问题吗?(好的)你刚刚说到了和谐。我想知道,在你心里,什么是和谐?你是怎样定义它的?

钟:和谐……其实我没有系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样说吧,你要明白你今天能够坐在大学里,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的,而是很多人的帮助,这其中有你的老师、你的父母,还有你的同学。那么多人帮助了你,所以你就应当有一种回馈意识。从小事帮助别人,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别人。你要有这种意识、坚持自己的这种意识,就是和谐。

 

从钟诚学长的谈话中,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他很多的言语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细处着眼,点滴做起。我想这也是对一耽学堂“做事第一,静默为主”的格律的另一种诠释。作为一名一耽的老义工,钟诚学长的一言一语无不蕴涵着一耽的这一理念,我想这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耽的新成员,学长的言语让我再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一耽沉稳静默的处世态度,也让我对一耽更加欣喜不已。愿我能在一耽这个大家庭里,能像学长那样,奉献自己,收获人生。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