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我辈先行 ——记一耽学堂优秀义工张之峰老师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耽学堂,也认识了很多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与热情的一群青年。带着对一耽学堂的很多疑惑和不解,我和另一个新义工一起与学堂优秀义工即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张之峰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分享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及对一耽的认识。

 

老师说他认识一耽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是在博二的时候加入学堂的,到现在也有三年,算得上是老义工了。在这时期中,他非常积极的参加学堂的学习与交流和培训活动,加深了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这个集体中他认识了很多有识之士,大家经常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对文化可能存在断层的深思与忧虑。看着学堂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与其他人一样发自内心的欣慰。

 

一耽学堂创建之初,是由逄飞联合30多名博士、硕士一起创立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群志趣相投的热血青年。而今天,学堂的成员已不再只限于研究生,这其中有本科生,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热心支持人士。但总的来说,成员还是年轻人为主,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

 

在提到为什么先在青年中发扬时,老师娓娓而谈。他说,首先,青年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易于被新事物所迷惑。他们喜欢求新探异,追求新鲜事物,追求个性,标新立异。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国门逐步放宽,国外的文化与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国商人更注重对青年市场的开发,而年轻人也乐于接受这些新鲜事物,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网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还有流行歌曲特别是欧美流行歌曲,以及近年刮起的“嘻哈”风、“哈日”、“哈韩”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鲜有问津,试问儒家有几个大学生会捧着《论语》、《孟子》在研读,我想人是有但总是寥寥无几。另外,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只能各个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和信心。回顾我们的教育里程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学校教育下成长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即“填鸭”制教育,素质教育喊了几年,学生的背包并未真正的减轻,即使是现在的大学生,考试仍是主要的手段,因此很多人除了课本上的都不愿去接触其他古籍,有资料显示学生阶段读完四大名著的未过半数。虽然课本上选有许多优秀的古文,但大都只是截取部分也由于古文的生僻与枯燥,许多人甚至把它看做是一种负担。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很正规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谈不上培养兴趣了。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即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大量用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产生,使大批青年人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怀疑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最严重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以至于今天很多七、八十年代生人对中国有些传统文化有一种陌生疏远感。如果不在这一代人身上首先普及,那么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也许有一天,中国有可能会无人知晓孔孟,更不用提孔孟之道了。文化断层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一点可以从满语的失传上得到教训。

 

接着,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位大师的启蒙入门书。听到这我有些不解,老师解释道,说是启蒙书,并非是三字经之类的蒙学书,而是几位大师对顾问经典讲解的丛书。老师在纸上一共写出了三位,即蔡礼旭、杨淑芬、王财贵,并介绍说他们的书都是较通俗易懂的,先把几位大师的书看了,再去看其他古文就可以更加深入得理解其中的意味与体会个中的乐趣与智慧。老师又在纸上写下了一位法师的名字净空法师,极力向我们推荐。这是台湾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独到深厚的功底,十分热心于这些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支持青年人继承和红样祖先的这笔宝贵财富。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韩国要把端午节作为韩国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来申报和祭孔活动,更引起了人民广泛的关注与讨论。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完整的节日习俗与节日文化在中国,但却由外国人来申报,这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是个绝妙的讽刺。在中国,孔子历来被视为圣人,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文化的正统,儒家文化在中国已流传几千年。孔庙一直是儒家文化的寄托。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开始兴起了一股“国学热”,范围不仅广泛,而且影响深远。国学不仅走进大学课堂,许多知名企业也把某些儒学经典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还有祭孔活动,祭孔历史悠久,由此而形成的祭孔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祭祀形式有官府、民间;程序和步骤都有一套严格繁琐的规定;建筑的规制较高,如曲阜孔庙大成殿,规制仅次于故宫太和殿;值得一提的是由祭孔产生了一道特色菜即孔府菜;等等。近年一度中断几十年的祭孔活动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其中出现了山东以政府出面进行的祭孔活动,可以说在中国尚属首例。这些事实无不充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唤起对文化的认同与支持,对于传统文化的明天是个令人欣慰与鼓舞的消息。

 

然而这都是近几年刮起的一股热潮,早在2001年一耽学堂创办之初,逄飞被某些人笑成是疯子。5年了,他始终坚持下来,并用这份热情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再由这个特殊的群体去向人们开枝散叶。谁能想到,当年只有30多个人的队伍,如今把足迹踏上广东、河南等省的热土,几千名义工活跃在社区、小学课堂、大学校园……目前已有多家每体对学堂进行过报道,更多的人知道了一耽,支持一耽,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更多的人假如一耽,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老师说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光。我想,他作为一耽一名老义工,是最有体会的。采访要结束的时候,老师说,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支持一耽的义举,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继续开枝散叶,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我的心里不禁冒出一句话:厚积薄发,我辈先行!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04级旅游管理  李琴仙)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