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对老义工罗容海师兄的采访

时间是111日的晚上九点半,我按照预定的路线前往研究生楼G座一层休息室,去见素未谋面的罗容海师兄,由于我实验课的原因,原本定在九点的见面,我不得不迟到半个小时,但从时时罗师兄和蔼的态度来看,这种经过申请的迟到对双方还未造成太大的损失,很高兴是这样.

 

和我一同采访他的不还有另外一位研究生师姐,不过她已先到。由于时间已不能再有任何耽搁,简短的自我介绍以后,我们便开始了谈话(亦即采访)谈话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很多方面,但总的是以学堂本身 和文化学习、教育为主。

 

我问了师兄个人对学堂的认识到,或者说理解,他没有很直接的答问,而重点说了学堂里每个人对学堂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也应当有自己对学堂精神的理解。怎样去理解?那就是要去融入其中。因为事物你不亲自去触摸,很难知道这个事物它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对于学堂,建立自己的最好理解的方式就是到学堂里去做事感受,有了一定的经历,有了一定的接触之后,你才会对学堂的精神,学堂里的每个成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是常新的,因为事物和人都会改变,总是这样。

 

然后又说到了学堂的活动。主要是蒙学教育和对青年人心态的引导。不知这么说恰当与否,但我现在就两次与学堂的接触中感觉到学堂是在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尽到极致,努力却也很涵蓄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惊天动地的仰天大呼,当然也不是对现实不满的苦命人的低吟苦诉。我觉得咱们现在所做的,是在这样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较为适宜的,能够恰当表达我们心中理想和信念的方式。或许不为许多人接受,但感觉上我们应当是在进步。另外除了对学堂活动的目标的讨论外,我们还说了说教育本身的问题,使现在的小孩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中传播开来,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而让普通人民更易接受等等。但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还没有答案。这是很吸引我们的一点,也是很让人困惑的一点。我们一致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求答案,因为你生命有限,我们能做的就仅仅是去实践目前我们自认为恰当的想法。我们做好自己就是成功,或者说就无愧于心。

 

谈话很安静 ,很沉和。我在听罗容海师兄讲的时候注意了他的脸,也很平静,但透过这种平静,我其实看出了他充满了激情,有很多想法,说了一些,但好像也并未能完全表达出来,或许不能言传,但我想,我也读懂了部分。这是一种无奈,多少也包含了困惑。哎,不过 没有困惑 ,生活又怎么成其为生活呢?所以,一次谈话中,我得到的是一个新朋友,一些新感受,以及一些新的方向。

 

姚小敏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