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寅恪 (孟繁之2002-5-10)

推荐书目

 

陈寅恪:《寒柳唐堂集》、《金明稿丛稿初编》、《金明稿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上下中凡三册、《陈寅恪诗集》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喝晚年心境》

冯衣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

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

  宓:《吴宓日记》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郊叟曝言》

《从<陈寅恪诗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

金克木:《陈寅恪遗札后记》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

陈封雄:《一代史学家之死——怀念我的六叔陈寅恪》

黄云眉:《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

刘梦溪:《以诗证史借传修史史蕴诗心——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意蕴及文体意义》

《中国文化》

俞大维:《谈陈寅恪》

罗香林:《忆陈寅恪师》

钱文忠:《瓦釜集》

虞云国:《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姜伯勤:《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

刘克敌:《陈寅恪论稿》

还有一些读过其相关著作,因手头现无或其著作散见于各处而不一而足的著者:葛兆光、杨联陞、周一良、刘梦溪、陈平原、钱文忠等等。(他们的这些文章散见于《文史知识》、《读书》、 《万象》或《学术集林》,希能引起大家注意。)

忘了编者的文章汇集:《陈寅恪印象》 《追忆陈寅恪》

上述这些都是我在1998年——2002年所读过的,还有一些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因为我没有读过,因此不列在此。

 

 

 

 

第一:生平简括

第二:心史探微

第三:诗文赏析

第一,生平简括

    陈寅恪(18901969),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客家人。祖父陈宝箴(戊戌变法时为湖南巡抚,曾推行湖南新政。)。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宋诗派的代表)

13岁开始留学,一直到36岁,足迹遍至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通23种外语(季羡林先生统计),记忆力惊人。1946年起视网膜脱落,渐瞽。(1916年,曾任蔡锷秘书。)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著述甚丰,门人弟子如云。文革时期遭迫害而死。

第二,心史探微

A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个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

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至如实际情形,则一动不如一静,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去北京则有此两难。动也有困难。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太太又病,心脏扩大,昨天还吐血。

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沫若做,也许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诗,他就做李商隐也很好。我的碑文已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B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节录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C、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辄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及鬼方昆夷  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藉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一轨则。(节录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第三,诗文赏析

《红楼梦新谈》题诗1919326日)

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王静安先生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王观堂先生挽诗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乾净水,年年呜咽说灵钧。

 

戊辰中秋渤海舟中望月有怀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山河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台,照澈沧海水不流。

赢得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残春  19385月)

(一)

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

过江愍度饥难救,弃世君平俗更亲。

解识蛮山留我意,赤榴如火绿榕新。

 

(二)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沈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蓝霞(1938年)

天际蓝霞总不收。蓝霞极目隔神州。

楼鬲雁断怀人远,国破花开溅泪流。

甘卖卢龙无善价,警传戏马有新愁。

辨亡欲论何人会,此恨绵绵死未休。

 

 

 

南湖即景19386月)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闻道

闻道飞车十万程。蓬莱恩怨未分明。

玉颜自古关兴废,金钿何曾足重轻。

白日黄鸡迟暮感,青天碧海别离情。

长安不见佳期远,怊怅陈鸿说梦清。

 

戊子阳历十二月十五日于北平中南海公园勤政殿前登车至南苑乘飞机途中作并寄亲友

临老三回值乱离。蔡威泪尽血犹垂。

众生颠倒诚何说,残命维持转自疑。

去眼池台成永决,销魂巷陌记当时。

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

 

 

听演桂剧改编桃花扇剧中香君沉江而死与孔氏原本异亦与京剧改编本不同也

兴亡遗事又重陈。北里南朝恨未申。

桂苑旧传天上曲,桃花新写扇头春。

是非谁定千秋史,哀乐终伤百岁身。

铁锁长江东流水,年年流泪送香尘。

 

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 》诗,因亦赋答绝句五首。近戏撰《论<再生缘>》一文,故诗语牵连及之也

洪死杨生共一辰。美人才士各伤神。

白头听曲东华史,唱到兴亡便掩中。

 

沦落多时忽值钱。霓裳新谱圣湖边。

文章声价关天意,搔首呼天欲问天。

 

艳魂诗魂若可招。曲江波接浙江潮。

玉环以远端生近,瞑写南词破寂寥。

 

一抹红墙隔生死。百手悲恨总难平。

我今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

 

丰干绕舌笑君。不似遵朱欲圣文。

愿比麻姑长指爪,傥能搔著杜司勋。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