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
1.《万里行记》,作者曹聚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2.《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出版。
3.《徐霞客游记选译》,(明)徐霞客著,周晓薇等译注 成都巴蜀书社 1991出版。
4.《山文化》,郑国铨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
5.《八千米生命高度》北京大学登山队著,沈阳辽海出版1999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很多的户外活动爱好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雪山,北京,高校登山队,俱乐部(自己的经历),发展非常的迅速。
(放映一些登山的幻灯片)
但是大家知道,登山是非常危险的运动,苦,累,脏,如是人们追问,为什么要去攀登雪山?我也一直在追问自己,因为自己做一件事情,作出一种选择,总要有一定的理由。
->询问学生,有无登山经历,怀着什么目的,为什么去,有什么感受?
于是我突然想,古人为什么要去登山或者住在山林?他们在山林里做些什么?未来的人为什么要去登山?(月球or 火星)
->历史,就是一些故事,故事的要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我们锁定事件(登山或者住在山林),比较其他的要素变化时,情境是怎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就会真切的触摸到历史河流的动脉,清晰的看到历史、传统和文化是怎样被继承和发展的。
->比较研究,以某一共同点为维系,比较异点。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题目。
现在,我们将目光投向古代,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走入山林?人们为什么要登山?至于人们在山里做了些什么。(看大家的兴趣,时间)
山文化,以山为载体或者表现对象的文化。我想着重讲前面的这种情况。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人类自始至终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但自然环境自身形成不了文化,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登山或者进入山林的人很多,我们着重讨论:帝王,佛教子弟,道教道士,儒家文士。
二、帝王和五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
->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人对山岳的崇拜,是世界各个民族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共同心理历程。但是,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和“敬天”思想联系着。先人自然崇拜的对象很广泛,但特别突出敬天,( -)自然现象,农业社会)。最高的神是天。对自然的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
一些难以攀登的山岳,被认为是人间通向天界的阶梯。
帝王称为天子,承担了祭祀天地的职责,掌握着于天地相交通的权力,这些山岳,因而被定为国家祭祀活动的场所。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亲自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封山禅地)。立石刻碑,宣扬统一天下的功德,申明治理国家的法令,为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大规模祭祀活动。汉武帝独尊儒术,汲取儒家的崇礼思想,把五岳祭祀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文化制度,开为祭祀岳神而建庙的先河。历代皇帝效法,五岳封禅,巡狩,修筑道路,开发景区刻石立碑,造殿塑神,留下各种遗迹,加封赐号。
这些山岳被神化获得崇高的地位,受到历代政权的保护。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制度。
-> 现在大家明白,五岳认为是人间通向天界的阶梯,因为是帝王封禅的地方所以被神化,那么,为什么只选定“五岳”,而不是“九岳”或其他?选中“五岳”,为什么是这五座山,而不是别的五座山?
五岳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先人习惯上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有整体性和相似性。他们对周围逐渐进行分类概括。萌生出“阴阳”,和“五行”。人们以“五”作为规定,来解释自然界的客观事物。随着五方观念的形成,人们很自然的构筑天地的中心与四方的世界模式。
五岳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意识的反映。部落联盟形成之后,走向大一统。疆土上的统一。天下分为五区,中山是天下的中心,四周是东山,南山,西山,北山,五大区内的山都是山脉分布,各山脉领头的山就是五岳。在古代,河南是先人活动的中心。
-〉总结:上面讲的是五岳的由来,在五岳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个下面会讲到。五岳有非常丰富珍贵的文化内蕴,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希望大家以后要亲自去,细细品味。
-〉大家对五岳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三、佛教子弟和佛教名山
->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省九华山。
->佛教自从东汉明帝传入中国,历经晋代和南北朝,至隋唐进入昌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蒙传佛教。
-〉汉传佛教,和尚,汉族僧人多穿灰色僧衣,青庙;藏传佛教,喇嘛,蒙藏僧人穿黄红色僧衣,黄庙。
僧人为什么会选择山林建筑寺庙,从事佛教活动呢?佛教的性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决定的。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见证,显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佛祖释迦牟尼致力于探讨人生苦难的原因,寻求解脱的途径和方法。佛教追求脱离尘世的极乐世界。佛门视戒、定、慧“三学”为有机整体,戒,戒律,防非止恶;定,求精神专注,慧,智慧,悟解脱之道。远离红尘的山林,自然是佛家修行的最好处所。佛教看重的是山林的远离红尘,远离诱惑。佛教的轮回转世。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崇拜的对象,而且对象之间也有不同的等级。佛是至高无上的,意译为“觉者”,有三个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仅次于佛,只缺最后一项。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教义,解除苦海中的芸芸众生,把他们“渡”到极乐世界中。佛是完美的,太让人感觉高不可攀,菩萨让人感觉更实在,更亲切,更需要。所以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对菩萨的崇拜逐渐突出起来。中国的信徒从佛典中选出这四大菩萨,在中国的定居,佛教信徒根据佛经记载,通过各种附会,为四大菩萨确定了各自的道场,分别成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就是四大佛教名山。四大菩萨也就在四大佛山落户生根。
佛教中国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佛教在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宗派。到了隋唐时期,宗派林立,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八个宗派。各派对佛经和佛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纷纷在山林中建立寺院,传播佛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印度僧人达摩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禅宗初祖。达摩把袈裟传给二祖慧可,后衣钵传到五组弘忍,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因主张不同,分别成为北宗和南宗的创始人。有“南能北秀”之称。北宗强调“静坐息想”,立主“渐悟”;南宗认为“自心是佛”,力主“顿悟”。弘忍选慧能作为继承人,秘密将衣钵传给他,慧能成为禅宗六祖。慧能有两个高徒,怀让和行思。怀让在南岳衡山弘扬顿悟法门,开南岳一系;行思在江西青原山传播顿悟法门,创青原一系。各系又分出不同的宗派,可谓源远流长。
禅宗从达摩到慧能使一个飞跃,慧能被视为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把佛教和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融入儒家的心性学说,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观。慧能的思想体系都围绕着本性是佛这一中心,认为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自心迷悟不同,所以倡导顿悟,追求自我解脱,对佛教是一种重大的改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宗派,各个宗派纷纷选择这些脱离红尘的名山,修炼。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
四、道士和洞天福地
->我们要区分道家思想和道教。
-〉我们需要了解到道教的一些特征,才更容易的理解为什么道士为走向山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古代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认为存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他们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中。(八仙过海的故事,西王母的的蟠桃会,途经东海)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士也就应运而生。因为据说,凡夫俗子不能与神仙来往,必须通过方士去请才能打通关系。方士都有一定的法术。他们扬言可以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境。(不少皇帝派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根据《后汉书》《三国志》有关资料记载,东汉顺帝的时候,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汲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正式产生。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方士变成了道士。以张道陵为代表的一些道士,以道家的“道”为核心,对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和神仙信仰比较,显著的一个发展就是强调了本人的自我修炼,他们宣称:天地有道,我命在我;求之在我,求之在勤。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就能成仙。如果不能成仙,责任全在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的最大区别,也就是和其他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的忏悔和苦苦的修行,以求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道教对修道者的要求虽多,但最基本的就是循道养德,道的表现形式就是“生”,是生命,是生存。因而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谓德,就是修炼者对道的理解,有德的核心就是“养生”。养生的要旨,则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在深山老林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有的可以成为天仙,有的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中。道教认为,这些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者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于是道教的道士就指定一些名山为洞天福地,其中包括五岳等名山。
总结:道教往往把这些名山附会成道教的洞天福地。“清静,无为”,透出一种仙气。
五、儒士和山林文化
儒士为什么会走向山林?
-〉你们理解中的儒是什么?何谓儒,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儒”的历史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而且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士也就是文士的通称。我们姑且将儒士理解成文士。
-〉我们先看看一些儒士走向山林的例子:
春秋末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立功。可共患难,不可同逸乐,功成身退,偕西施游于太湖之上。至同僚好友文种的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文种不听,终遭毒手。
张良帮助刘邦夺取江山有很大的功劳,“运筹,决胜”,封留侯,功成身退,隐居山中。
魏晋南北朝,隐逸之风大为盛行。在社会政治黑暗,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这种以隐逸为清高的风气,对儒士阶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些从政治舞台上跌落的文人,一些报国无门的志士仁人,视隐居山林为一种寻求精神慰藉和解脱的途径。
在走向山林的儒士中,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当推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归隐,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的一种反抗,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新的审美观念,新的艺术追求。居庐山南麓玉京山,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任情适性的本体人格追求,他的诗文天然去雕琢的审美取向,为中国文化开创了一个纯美的艺术天地。
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一些儒家学者深感需要革新。这就是宋代理学的兴起。理学,也称新儒学,以儒家礼治思想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中国文化重伦理重道德的传统精神推到及至。特别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建树。宋初,官办的学校被破坏,宋代官学所实行的教育,却以谋取利禄为目的,宋代以来的理学大师,都积极到山林中创办书院。企图通过书院教育来弘扬道德主义的文化信仰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一生中很多的光阴都是在山林中渡过的。朱熹祖籍徽州,南宋,生于福建。19岁中进士。多次谢绝朝廷委任的官职,幽居山野,潜心著述。后出任南康太守,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书院名声大振。朱熹继承和发扬了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与二程的学说并称为“程朱理学”。在山林中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是古代山林习业的代表。
->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岳麓山的岳麓书院,石鼓山的石鼓书院,嵩山的嵩阳书院,当时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
我们寻迹古人山林读书处,可以看到儒士走向山林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山林
中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文化,自能引发人们的许多遐想。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背后是否有共同的原因,我们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所谓庙堂文化和山林文化之分。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则为山林文化。但儒士走向山林,好像这是和儒家的庙堂文化不符合的。
儒家重视现世,对人生抱积极的态度。儒家思想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然而又有相反相成的内涵。儒生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修身为本,为政以德,他们的人生路线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的人生路线是什么)另一方面又主张“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在儒家的人生哲学里有“达则兼利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很多的儒士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影响,但由于政治的黑暗,很多的儒士在经过多次碰壁,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走“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如是这些儒士往往寄情山水,隐居山林。有意无意的留下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在这些儒士描写大好河山的同时,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露出满腔热血但又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怀。例如:韩愈,柳宗元等。
总结:儒家文化相反相成的内涵,使得儒士在不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时候,往往会到山林中“独善其身”。
总结
当然,肯定不止这几类人走向山林,我们只是讨论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雪山,也许这正在创造着新的山文化,就像当年的陶渊明、朱熹一样。当若干年之后,也许就会有人给后人讲故事,就像我正在给你们讲故事一样。
-〉正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
天人合一,重视人和自然的山水的和谐与协调。人和其他的生命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视自然为人的亲友,人和自然血肉相联,主张适应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
中国还有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次讲课的目的: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游历和读书并重,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希望大家能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看看我们的大好河山,还有在这些大好河山生活的人们。也许对我们是谁有些认识。
在这次课的讨论中,我们只是讨论了人们为什么会走向山林,但人们在山林里究竟做了些什么,大家的兴趣,时间,偷偷的告诉你们老师。也希望大家自己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