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提纲(李响 2003-3-4)

                                                                                

         历史的偶然背后的必然。在这里,我想突出中国文脉发展背后某些所以然的东西,即请君多注意想法,而不只是知识。没有思想的所谓文化,只能作为愚昧无知自私鄙陋最好的盾牌与外壁。

         鉴赏能力是我所看重的另一点,但于各位而言,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理解能力——即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我相信:一个不会体会美的生命,其重量与厚度必将大大降低。

         在本课程中,我所注意的是:文化人格与心理、时代的精神与中国文脉之流动。

 

l         引言

  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成型的诗文化,而历史研究指出我们这个民族诗歌的产生大概还要早向前溯一千多年,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惟独这个时代得天独厚孕育出诗的果实。那么,为什么这辉煌的成就会出现在唐代?为什么这种盛况在后世未能再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或者说为什么唐代选取了诗作为它文化精神的表现手段?而诗又是怎样地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呢?

 

l       由亵渎走向净化

一、    六代淫畦

那种“人人眼角里都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的宫廷艳情诗,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文字的裎裸狂”。隋末的政治风暴并未将其驱散,它在唐初又适应宫廷的需要而得以继续存在,而且“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所以我们要谈的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统治者的政权很快稳固了,人民也从战乱中缓过气来。逐渐闲适富足的生活使人们开始将目光集中到文化领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发达前所未有,史谓“贞观之治”,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学则只是扬宫体之余波。这种极端的不调和必然会为它自己要求一个终结。如果某种“文化”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与人民的要求相背离,那么我们说,这种文化死了。

“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的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

注:可自行阅读闻一多《唐诗杂论》。

     补充内容:对六朝诗意义的另一个判断。

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

1、四杰给初唐诗坛所带来的——正如他们自己的年龄一样——是青春。用一股少年意气来给唐诗打头阵真是再合适不过。他们将唐诗从宫体诗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开阔了诗歌的内容。

 2、从李商隐与杜甫的两首诗看唐人对四杰的评价。

 

三、陈子昂与《登幽州台歌》

1、陈子昂诗现存可观的并不多,或许有人要问,他何堪与李白并称“陈李”,何堪杜甫的赞词“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2、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唐诗的建立,是从陈子昂开始唐人才用自己的喉咙唱出自己的声音,他是“唐音之始”。

 

四、四杰与陈子昂的比较

从二者的文艺主张看其区别

 

五、长歌序幕

      以八代前驱的文化遗产为根基,以民族大融合与对外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持续上升的经济政治形势为温床,以盛世自由的思想开放的心态为准备,兼有四杰陈子昂之流上理余绪下清道路,这一切的一切,就像百草经冬,俟春风而起,春雷一声,将万蛰齐惊,千古绝唱一触即发,只待世之英雄。

 

l彬彬之盛,百代弗及

一、一语天然万古新(山水田园诗)

1、             孟浩然与盛唐文人风格

2、             “唐之诗家正宗者,必推王右丞”——盛唐诗风与文人意趣

3、             王维诗的禅境美

 

 

 

二、旗庭画壁说起(边塞诗)

“旗庭画壁”的故事

 

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诗始于唐代。然而令人讶异的是,此后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似乎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像样的边塞诗,这种血脉贲张的感觉居然渺无痕迹了……

1、             高适及其《燕歌行》

2、             岑参的西域“风俗画”

3、             “诗家天子”王昌龄

 

 

三、李杜文章

(1)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1、“诗酒风流”与“酒神精神”

      2、生命的本真与青春的永恒,盛世之巅的最高审美理想

      3、“合屈庄以为心”——李白的人格特点

      4、“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之死(与杜甫之死相比较)

      5、李白与盛唐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1、             杜甫之为杜甫

2、             “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诗主线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惨绝人寰的《三吏三别》

5、             “两个七律第一”——从中古诗到近代诗

6、             杜甫之死(与李白之死相比较)

7、             圣人,百世之师也

 

3)李杜合论  

1、文人的命运

2、李杜心态发展史(分述)

3、优劣论

若非要给李杜二人分个高下,既不必要也办不到。但通过二者的互相对照,或者难加深我们对他二人的理解,加深对诗的理解。

4、李杜的悲剧性

           李白的三重悲剧性,杜甫的中国式悲剧情怀及其意义

 

四、To be or not to be

      所谓“盛极难继”,中唐紧跟在盛唐之后,比谁都要深刻地感受到这份压力与负担。前人的伟业反倒成了后辈的扼杀者,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原来是我们最最沉重的负担。“To be or not to be” 就这样成了一个时代的命题,站在中唐文坛最高峰上的白居易为整个时代作出了掷地有声的问答,他自然而然地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l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1、唐音渐变大历诗风

2、“老妪能解”的新乐府

3、“奇险怪崛”的韩孟诗派

4、刘柳、李贺与其它

5、中唐的结局

 

 

l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

1、         晚妆秋色冷香残——晚唐诗风

2、         杜牧

a)      杜牧咏史诗与中国咏史传统

b)      “人不风流枉少年”——小杜艳情诗及其评价

c)      “侠骨”与“柔情”的二分与统一

3、         李商隐

a)      唯美主义的复苏?

b)      “两千余年纷纷无定解”——李商隐的晦涩

c)      “平生未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义山文化人格与心理特质

d)      李商隐的特殊意义

e)      商隐与晚唐

4、         “哀莫大于心死”——唐诗的终结

l词之为体

      或许大家感受不到,从诗到词在历史上是个很艰难的过程(“词为艳科”的批评到现在还未停止)。而个中的原因则更加耐人寻味。这里我们略微分析一下从诗到词的转变,并对诗与词进行一点比较。

 

附:

我希望能有机会涉及词。初定宋词提纲有两种版本。

版本一:

l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l     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l     柳永及其慢词的意义

l     半世风流,一代词宗

l     凄婉欲绝,如泣如诉

l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l     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版本二:

l     百代词曲之祖

l     花间词

l     后主开新局面

l     诗庄词媚之传统

l     苏轼为词立法

l     以词为诗以诗为词

l     辛弃疾的成就与词作为一代之盛的不可挽回的堕落与衰败

l     有清一代的纳兰性德

 

如有问题或意见可与我联系,邮箱见页眉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