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琳文稿:词坛女词人(2002-11-29)

词坛上的两朵奇葩

在中国文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女作家,她们就像美丽的花朵点缀着文学这座大观园。其中有两朵花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便是女词人李清照和顾太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出生于北宋的齐州(今山东济南),生活于两宋之际。李清照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品格方正,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经学家,被人誉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宰相王拱辰的孙女,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天资聪颖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尤其擅长填词,十六岁时便写出了名藻京师的《如梦令·昨夜雨疏》。十八岁时,李清照结束了快乐的少女生涯,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二人志趣相投,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生活。后来,赵明诚出外作官,李清照在家十分想念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佳句。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荫·薄雾浓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和赵明诚到南方逃难。不久,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境地中,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优秀的词章。李清照的词集名为《漱玉词》,这是她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学遗产。

与李清照相比,顾太清的一生更为坎坷。顾太清(1799——1877),原名西林春,字太清,号云槎外史,满族人。她的曾叔祖父是乾隆时的重臣鄂尔泰,祖父鄂昌是甘肃巡抚。因受“胡中藻诗案”的牵连,鄂昌被赐死。顾太清一家从此成为“罪人之后”,不能作官,也不能与贵族结亲。顾太清从小随父亲奔波各地,生活非常贫苦。后来,她与贝勒奕绘相恋,为了能顺利结婚,顾太清认做贝勒府侍卫顾文星的女儿,改姓顾。顾太清和奕绘都爱好文学,他们相互学习,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尤其是顾太清,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精力。在奕绘死后,顾太清被赶出家门,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她也没有停止创作。顾太清非常喜爱李清照的词,她写过一首和《漱玉词》的《壶中天慢》词,并写了一首《金缕曲》,对李清照的文学才华表示钦佩,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顾太清在词坛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她的词集《东海渔歌》可以与李清照《漱玉词》相媲美。她也因此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除了《东海渔歌》外,顾太清还创作了诗集《天游阁集》,小说《红楼梦影》(《红楼梦》最早的续书之一)。

李清照的词清新自然,婉转流利,语言轻俏娇媚,感情细腻真挚,极能打动人心,被清代李调元赞为“无一首不工”。她描写少女生活的词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如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露浓花瘦”的暮春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薄的香汗浸透了她的轻衣,她慵懒地不想整理。就在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了进来,少女赶紧羞涩地快步跑开,匆忙之中,袜子滑了,金钗也掉了下来。然而在她的心中,还有一丝好奇:“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于是她靠在门框上,假装嗅青梅的味道,回头偷偷地看那个男子。李清照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一刻,通过神态和动作将少女的美丽活泼、天真娇憨刻画得栩栩如生。

顾太清的词与李清照不同,没有对爱情的描写,也很少有抒写愁苦,大多都是题画词和咏物词。顾太清不注重一字一句的锤炼,而是注重整首词的气格。她的词,清新自然,明快流动,表现了女性独立的精神世界,充满了自信和自许之情。请看她的一首《苍梧谣·正月三日题墨牡丹扇》:

       侬,澹扫花枝待好风。瑶台种,不做可怜红。

全词只有十六字,却将墨牡丹与女词人化二为一,表现她们不同流俗的可贵精神。墨牡丹本是天上神品,不屑于像尘世的牡丹,装扮出红妆,以乞得人们的怜爱。女词人才华出众,品格高洁,也不愿像一般的女子,依附于男子,以容貌来取得他们的欢心,而是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世界。这十六个字一气呵成,雍容大气,显示了女词人潇洒傲世的独特情怀。

李清照和顾太清,作为中国著名女词人的开始和结束,就像名园中的两朵奇葩,值得我们去仔细欣赏品味。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