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耕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子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曾经做过季氏宰,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周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北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军。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2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端木赐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北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驾劝诫。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到十分;我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仲由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语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求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宰予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康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2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言偃
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灾民,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着对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九?”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教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衽这样的才华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随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 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卜商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再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跟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逝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2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