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3、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5、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6、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7、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道光二十三年《复贺长龄》
9、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同治元年四月四日《谕纪泽》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
11、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时,便是好汉。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谕纪鸿》
12、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人者,岂有他哉,亦其器识有不可量度而已矣。试之以富贵贫贱,而漫焉不加喜戚;临之以大忧大辱,而不易其常,器之谓也。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识之谓也。
――《诗文.黄仙乔前辈诗序》
13、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14、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15、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
16、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致澄弟》
17、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18、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致沅弟》
19、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致沅弟》
20、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与彭洋中曾毓芳》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
21、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曾国藩传》(隋丽娟,第99页)
22、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23、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致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撼于冥冥之中者也!
24、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拔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衹雪被辱之憾。
25、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实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讨粤匪檄》
26、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27、野战交锋之时,我军进退严明,确有不可摇撼之象,则此枝渐成劲旅。
―――咸丰六年五月十九日《与罗萱》
28、惟用兵之道,可进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
―――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尊旨统筹全局折》
任勇滨
摘于2003年九月二十四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