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学堂中央精神学习编要这么一个六页纸,这是学堂的一个新阶段的纲领性的起点吧,来学这个东西。也是结合五年的经验联系目前国家社会的需要如何看待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作用,这么样的一些想法,不多六页纸,六个部分,二十四句话。
根据这个场地,还有人员情况,大家来一次也不容易,这两方面信息都有一点,所以就合在一块,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因为今天来了几位中学参与的朋友,所以先从中学讲起。
中学我们先花一段时间聊,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
学堂中学讲座的定位,因为号召大家去面对公众进行文化实践,号召大家去实践在小学是读诵背,在中学讲解用,因为年轻的朋友们对于学识、教育都很有兴趣,我们从01年就开始去中学去讲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各个专题下的一些常规性的题目,比如中国法律思想史这种文化史的范围内,文字的变迁,建筑、文学的诗词、还有思想史里儒释道的专题。它的定位主要是在我们年轻的有志于学的朋友对于相关的兴趣点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把握和了解。比如说当时我跟很多博士、硕士朋友交流,去中学不是将我们个人看法的时候,因为现在整个民族的文化都还没有到一个相应的那么高的阶段说我们要表达一个看法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平实的生活态度及这个态度下的基本的思想和说法,就是说你去讲的时候我们都是选的常规的主题,常规主题下近代的今人的思想总结以及基本上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思想,你按照这样的东西去按照一个平实简约通畅明白的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的学问在这种义理化的表达或是说理性的背景比较强的话,我们的话语方式和心态可能还是有不牢固的地方。当我们去面对16、17 岁的中学生、高中生,他们不懂各个专业,但是这些孩子思想很敏锐,刚了解社会的现象,他会提出各种各样在我们看来懂或是不懂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孩子的心都是很真诚的,我们作为有个一知半解,一瓶不满的状态,从学识上和心性上跟这些小孩相处我们特别要注意心态的方面、语言的方面。因为你去教学首先是情感的交流的状态,我们将来是有志于学的。可是在我们起步阶段,跟我们后面的16、17岁的小孩子不能再情感的融入、话语的贴近上取得一致的话,我们的学问是没有生命基础的。因为别人年轻别人无知别人好像不懂但是恰恰这些人时时刻刻用他们的情感话语生活来提醒我们如何开始我们生命前进的道路。治学也好、做事也好、为人也好,方方面面都是这些小孩子似乎不懂事,无有学识的这些人对我们有这样的提示和帮助。我记得01年、02年我们很多博士、硕士对文化有很高涨的热情,去做这些实践的工作,他们用心很好,也花了相当大的努力,效果也非常好。上课之后我再跟他交流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受益反而很大。讲学讲来讲去,真正的老师就是真正的学生。他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所以学堂中学的这样的定位也算是用心良苦。一方面希望增加中学生的校园传统文化的视野中的知识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博士、硕士在理解学问讲学,讲学不是能讲些学问就是讲学,讲学是传承生命的一件事情来表达生命的千年的不变的一种力量,所以对我们的博士、硕士的培养非常好。第三方面就是涉及教学过程。希望我们博士、硕士如果有争议的学术的东西暂时搁置,不要拿到课堂上去旁征博引、东辩西辩,学生们有一些好事的就开始脑袋嗡嗡幻想进入这个阶段。要有个公共的定形的学术界的我们去讲一些认可的东西然后用平易的语言去讲。讲出来透过我们个人的魅力培养个性化的生命的感觉,通过这样的一种力量能传递出来那种味道和感觉。味道作的很足,这样将来我们面向同行业的更高年龄的我们的讲学就有丰厚的基础。大概就是这样。
围绕第三点,当时也曾就是关于一个东西大家能有一个提纲,我们也做过这样一个工作没有做完,没有做透,没有做全面,有一两个类似这样的写个提纲比如讲儒学就是十条,讲礼讲乐讲仁义讲孝道就是这样通行的,但是就是在通行的里面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味道,每个人生命的切实的感觉,这样学堂的普及文化的目的达到了,我们自己的收获也最多,所以当时关于中学定位就是这样想的。因为讲学一事,讲是发明、学是体会。我们真正的学问,现在国家有一个文化的复兴的趋势必须在整体的这个层面一点点走,所以并没有人现成的就可以讲学,也没有现成的讲学方式,所以我们青年人这一代就是身体力行,从低的起点开始的话那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博士硕士面对这些非专业的16、17岁的比较敏锐的进行一些常识性的介绍在这里磨练自己的功夫,将来一步一步的也算是学问的起始阶段,中国人这五年的工作应该讲我们的义工收获是特别大的。我觉得这件事做起来是特别有意义,从02年开始河北的、河南的很多的外地的中学请我们去,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人力资源,学堂没有这个专职的组织的可能负责中学,所以在学堂现有的紧张的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精力资源情况下做,大家都受益,应该把它坚持下来。关于中学我就是这么几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