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主任:
您好!
很高兴参加昨天与贵校各位老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的研讨会。传统文化教育,根本的是一种生命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包含了情怀的教育、讲究境界的教育、具有气象的教育。落实下来,一方面是公共意识——公共关系中个体定位的明晰(厚德载物,道德规范),一方面是个体意识——个体生命价值选择的确立(自强不息,价值归属),所谓穷则独善(而能善)、达则兼济(而能济)。这种“教”、“学”,必待一种体验、实践的途径去完成,可以重复,但不可替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积淀并不必然导向质的飞跃的完成,而必须依靠完整的、鲜活的生命去对接、承续。一段温情,一种恭敬[敬己敬人],一点光明,一股正气,一腔壮志,无不发乎微端,教者正是赖此关键,切入一点而可以铺开全体。它的生长,是生命的生长,是互相的生长,它的完成,是生命的完成,是互相的完成。谢谢您及各位老师的理解。
现尊嘱将学堂2002年在小学的教学调查问卷及统计资料通过附件发送给您,另外,2003年秋在北大附中的调查没有量化内容,故没有统计,兹将调查问卷发送给您,仅供参考。
敬祈指教,即候
教安!
一耽学堂 唐鼎峰 专此。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