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古礼(彭林)

一、序说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要努力修身,争取成为一名君子。君子就是人格完美的人。君子的内心德性充盈,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父母、爱兄妹、爱祖国、爱人类,这种爱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必然处处符合于德性。古人把合于德性要求的行为称为“礼”。

学做一名君子,既可以从内心去追求,不断提高德性的修养;也可以从外在的行为来培养,处处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小学习礼,实践礼,不仅可以涵养自己的德性,而且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翩翩然有君子之风,成为有益于社会、受大家爱戴的人。

古代儒家把礼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它作为做人的起码要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残留着许多动物的习性,但是人毕竟不再是动物,而是动物界的灵长。那么,人比动物究竟高明在哪里呢?有人说,人的高明在于会说话、而动物不能。儒家反对这样的说法。《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会不会说话,而是懂不懂得礼。鹦鹉不是能学人说话吗?可它终究是飞鸟;猩猩也会学人说话,但终究是禽兽;因为飞禽走兽之间的交往不需要礼。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就与禽兽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圣贤制订了礼仪来教育人民,使人人懂得礼仪,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

    在几千年的历史里,我们的先辈建立起了一系列礼仪,并逐步完善,形成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礼仪文化。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自谦而敬人的交往的方式和原则,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它不仅在中国社会相沿千年,而且被称为“衣冠文物”,远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流传至今。

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其中的一些礼仪已经过时,但是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礼仪可以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树立我们民族的文化形象。

未来的世界是文化对话的时代,是不同质的文化相互吸收融会的时代。中华文明应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得到传承,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选择了一部分至今仍有使用价值的传统礼仪,介绍给青少年朋友,希望大家了解传统礼仪的源流、意义,并提供一套可以操作的家庭和社会礼仪,希望在推广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面貌能逐步得到提升。

 

 

二、礼的起源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礼记·礼运》)

 

我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那么,它是怎样起源的呢?古人认为,礼是上古时代向鬼神致献食物开始的。当时,人们的饮食方式很原始:把黍粒放在石板上烤熟了吃;把小猪架在火上烧熟了吃;在地上挖个坑,盛满水当作酒尊,用双手掬饮;用泥烧制鼓捶,用瓦框蒙上皮做鼓;人们就用这些粗朴的食物和乐器祭祀鬼神。

由于没有宫室,冬天住在自己挖的洞穴里,夏天住在用木头构建的房屋里。由于还没有发明火,只能采食野生的果实充饥;吃鸟兽的肉时,连血带毛地吞。也没有丝麻,只能把兽皮、羽毛围在身上当衣服。后来,圣人发明了火,用它熔化金属,做成各种精美的器皿;又制坯烧瓦,营造宫室。还用火来炮、烤、煮、炙各种肉类,酿造醴酒,制作奶酪,织布缝衣。于是,人们开始用精美的礼器和程式化的仪式祭祀鬼神、上帝,表达对鬼神的敬意,这就是最早的礼。

商代甲骨文上清楚地记载着,商人祭祀鬼神的礼仪是多么的复杂,而当地出土的大批精美而瑰玮的青铜礼器,则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的祭祀规模是何等的宏大!商王相信鬼神受享之后,就会永远保护他们的统治权力。

商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远远比它弱小的周族,联合了一批更小的国家,居然向着强大的商王朝发起了进攻。双方在商的都城附近的牧野决战,商王指挥下的七十万军队,因为痛恨商王的荒淫腐败,在阵前起义,将矛头对准商王。腐朽的商王朝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惜很快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年纪幼小,只能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

周公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从商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中认识到,决定国家存亡兴废的因素不是鬼神而是人,要想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对人民施行德政,要关心人民的疾苦。周公提出了“毋于水鉴,当于民鉴”的伟大思想,要求统治者经常从人民的反应中反思自己为政的得失。周公决定把礼的重心从鬼神身上转移到了人的身上,他根据“天道”制定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礼乐制度,这就是传颂千古的“周公制礼作乐”。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已经崩溃。他推崇周公之道,提倡仁爱。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用温和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行教化,引导民众向善。他把民间旧有的礼俗加以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朝礼、聘礼等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礼仪,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钟磬鼓乐之中,进退揖让之际,涵泳于道德之中,身心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提升,行为得到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伦理关系得以加深。经过孔子的提倡,以及孔门弟子的实践、推广,礼的形式不断丰富、完善,礼的内涵不断深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礼的作用

礼乐文化看作是是建立美好、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礼、乐、刑、政四条。礼、乐用来教化人民,统一民心;行政的作用是推行教化,而刑罚则用来对付那些拒绝接受教化、为害于社会的人。所以《礼记·乐记》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工具,所以礼是不能废弃的。治国而不用礼,就好比没有农具而要耕田一那样可笑。要使一个国家灭亡、人民逃离,就一定先要使它抛弃礼。所以《礼记·礼运》说:“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国安民,没有什么比礼更好的了,好比是称轻重离不开称锤,划曲直离不开绳墨,画方圆离不开规矩,礼是规范万事万物的标准。把称锤、绳墨、规矩公诸于众,谁还敢再欺骗人?君子只要把握了礼,一切奸诈行为就无处藏身了。因此,尊重礼,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办,就是有教养的士;相反就是没有教养的人。所以《礼记·经解》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再好的思想都要通过礼才能得到体现:道德仁义,没有礼就没法落实;教育训导,端正民俗,没有礼就不能周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尊卑、贵贱;为了从政而学习,侍奉师长,没有礼就不能亲密;治理朝事和军队、为官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显示政法的威严;各类祭祀,没有礼就不能做到诚信和庄敬。所以君子都恭敬、克制、退让,以彰明礼教。所以《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松,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四、德 性

礼是内心的德性的自然流露。因此,学习礼,最根本的是要从涵养内心的德性做起。如果你能谨记修身的几条原则,那么你就会明白待人处事的准则。如果你能反复琢磨这些原则,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那么你就不离礼的左右了。

 

《礼记》说:“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意思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崇尚德行,只讲施恩而不求回报;后世不讲施恩却期待回报。礼是讲究双方对等的,给人以恩惠,而对方不愿回报,这不符合礼的要求;接受了别人的恩惠而不思报答,也不符合礼的要求。人懂得礼,处境就安宁;反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所以,人不可以不学礼。

 

《礼记》说:“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意思是说,按照礼的要求,不可以随随便便地取悦他人,不可以说大话;立身处事,不可以不考虑自己的身份,不可以侵犯和欺侮他人,也不要与人亲热过头。要致力于修身,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是应有的善行。不断涵养自己的德行,说话不离于道,这是礼的实质。

 

《礼记·曲礼》说:“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意思是说,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私欲不可以放纵,志气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无度。这四条做不到,一切行为都不会合于礼。

 

《礼记》说:“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意思是说,对于有贤德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爱慕他。对于所爱得人,应该了解他的缺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应该知道他的优点;这样才会有公正之心。自己富有了,应该分财给贫困的人。面对财物,不要总是想怎样去占有它;面对危难,不要总是想怎样去逃避它。与人争论,不要总想压人一头;与人分财,不要总想多得一份。不懂的事不要装懂;是师友研究明白的事,不要说成是自己的功劳。

 

礼,讲究自我谦卑而尊敬他人,即使是小商小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何况是富贵的人呢?富贵而又懂得礼,能够尊重别人,就不会骄奢和淫逸。虽然贫贱但懂得礼,就有自信而不会自卑。所以《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说话,要考虑是否与所在的环境相符合:在官府,就应该谈论与官府有关的事;在朝廷,就应该讨论与朝廷有关的事。在朝廷不应该谈论声色犬马之类的话题。所以《礼记》说:“在官言官,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会接受或者赠送他人礼物。礼物不过是彼此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财富价值。因此,对于贫困的人,不要让他们用自己所缺乏的钱财做礼物;对于老年人,不要让他们用衰弱的体力来做礼物。所以《礼记》说:“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五、仪 表

礼仪是从端正自己的仪态、容貌开始的。古人说,在正式场合,服饰要做到“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反之,就显得懒散,漫不经心。

在正式场合,无论是坐、是站,都要端正。歪坐、斜站,是怠惰不敬的表现。古人说,衣着是内心世界的展现,穿戴要与内心的品行相称,君子的服装不求华美,但求整洁,因此,古代凡是家庭有教养的青少年都不穿裘皮做的衣服。

 

《礼记·曲礼》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意思是说: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有对他人不敬的行为;容貌要端庄,好像总是在思考问题一样;言谈时语调要平缓、稳重。这就是君子的容貌。

 

见到师长和尊敬的客人,应该用鞠躬的体态表示敬意。鞠躬时,应该双脚并拢,双手贴身,缓缓地前倾。对越是尊敬的人,鞠躬的角度越大。如果是在路上闲站,见到尊长后,应该主动让路,退到路边站立,然后再行礼。

 

(《礼记》:凡视,上于面则放,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目光是心态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内心对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礼仪场合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则似有忧虑在心,不免令对方猜测。如果左右旁视,会给人以心术不正的印象。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与尊者说话,开始时要注视尊者的面部;听到中间,视线要下移到尊者的胸部;最后仍将视线移到尊者的面部,不再变化;这是专心听讲的必然表现。如果目光游移不定,东张西望,就显得漫不经心。其他在场的人都是如此。如果说话的是父亲,因为关系十分亲密的缘故,则目光可以有所移动,但不要高于面部,也不要低于腰带。如果彼此不说话,则站着的时候视线要落在对方的足部,坐着的时候视线要落在对方的膝部。

   

    (并坐不横肱)

  与别人并排而坐时,不要将双肱撑向两边,那是旁若无人的表现,而且会使旁边的人无法安坐。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做晚辈的,不要总是占据一家之主起居的地方;不要在道路中间行走,不要在大门正中长久站立,因为那是尊长行走的位置;那样既影响别人行走,又显得狂妄无知。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向别人赠送礼物,或者从尊长手中接受礼物、证书等,都必须用双手捧持,决不可单手授受,捧持的高度要大致与心相平,这是郑重其事的表现。

赠送礼物或递交物件给对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该亲手授受,而不能将礼物或物件扔给对方,更不可以让在场的第三者转送。

如果接受的礼物体积比较大,无法捧持,只能提拎,那么,提拎的礼物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大致与腰带平齐,绝不能放在地上拖着走。

 

(凡执主器,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靥踵。执轻如不克)

在正式场合执持重要的器物,要以左手为上;行走时,双脚不能离开地面,要象车轮那样,前后相续,缓缓前进。这类器物即使再轻,也要象捧持极重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以免摔碎。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若置之于背,携之于旁,而倾头与语时,则掩口而对)

与尊长握手,晚辈要用双手,以表示尊敬,因为单手相握是长辈之间的礼节。

如果尊长将你驮在背上回头与你说话,或者是尊长低头与旁侧的晚辈说话,晚辈都应该用手半掩着口回答,以免口气冲到尊长脸上。

 

 

六、称谓

与人说话,要从称谓开始。称谓表示对方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辈份关系、事业关系等,称谓一定要得当,不能叫错。古人对亲属关系的称谓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父亲的父母是我的祖父母,祖父的父母是我的曾祖父母,曾祖父的父母是我的高祖父母。

我儿子的儿子是我的孙子,孙子的儿子是我的重孙,重孙的儿子是我的玄孙。

父亲的兄弟都是自己的父辈,父亲的兄称为伯父或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为叔父或叔叔。父亲的姐妹,不分长幼都称为姑或者姑姑。

祖父的兄弟,是我的祖父辈,称之为伯祖、伯祖母,叔祖、叔祖母。

曾祖的兄弟,是我的曾祖辈,称之为曾伯祖、曾伯母。

高祖的兄弟,是我的高祖辈,称之为高伯祖、高伯母。

伯父、叔父的孩子与我是平辈,称之为堂兄弟。

伯祖、叔祖的孙子也与我平辈,称之为从兄弟。

曾伯祖的重孙也与我平辈,称之为再从兄弟。

母亲的父母称外公、外婆;母亲的兄弟称舅舅,母亲的姐妹称姨妈。

平辈中,比自己先出生的男孩称为兄,晚出生的称为弟;比自己先出生的女孩称为姐,晚出生的称为妹。

兄弟的孩子是我的侄子,姐妹的孩子是我的外甥。

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我都称之为表兄弟。

兄弟的配偶称为妯娌,妯娌之间,年长者称年轻者为娣妇,年轻者称年长者为姒妇。

 

对老师、朋友直呼其名,是十分失礼的表现,因此一定要用委婉的称呼。古人在姓名之外,一般都有表字或者雅号,因此,可以称呼对方的字或号,例如陆游,号放翁,人称陆放翁;王安石,字介甫,人称王介甫。也可以称对方的籍贯或官职,如张之洞,湖北南皮人,人称张南皮;杜甫当过工部侍郎,人称杜工部。这都是为了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的叫法

现代社会,一般人都没有字或号,彼此怎么称呼呢?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以来,中国人还采取依年龄分出辈份和长幼,然后用家庭的称谓来称呼的办法,以此表达四海一家、亲如家人的意思。例如,对自己平辈,可以在对方的名之后加“兄”字,称为“某某兄”。对与父亲平辈的人,以称叔叔、伯伯相称;与爷爷平辈的人,以爷爷相称。

 

 

 

七、敬称

与人交往,对自己一方要谦抑,而始终把对方放在尊崇的位置。这就是礼的“自谦而敬人”原则。自谦而敬人体现在言语上,就有了敬称和谦辞。

敬语与谦辞配合使用,是一种特殊的称谓。例如,称呼对方的家人,要用美好的辞令表示敬意:称父亲为“令尊大人”,母亲为“令堂大人”,妻子为“夫人”,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这就是敬称。敬称往往含有恭维的意思,例如“夫人”在古代原本专指诸侯的配偶,称呼一般人的配偶为夫人,显然已经不是本义。

对外人称呼自己的家人,则要用谦称:称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妻子为“内子”,儿子为“犬子”,女儿为“小女”等。谦称是一种谦卑的说法,并没有糟践家人的意思。例如,“犬子”并非真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犬,而是谦称自己的孩子如同犬子一样不堪教育,家人大可不必望文生义。

有教养的人与人交往,即使对方的实际年龄比自己小,但只要是平辈,也称之为“某某兄”,意思是对方的德行比自己好,自己不过是虚长了几岁而已。同理,有教养的人总是让孩子称呼自己的平辈为伯伯,而不计较对方的年龄是否一定比自己大,这也含有以德行高低为序的意思。

敬称和谦称不能混用,例如,不能对外人称自己的父亲为令尊大人,也不能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那样是自大、无知的表现。

如果是同学,可以以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彼此称呼,这样既可以避免直呼其名,又可以增加彼此情同手足的友谊。

敬语和谦称是一种非常复杂、深邃的知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养的深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掌握。

敬语和谦称早在古代就传入朝鲜和日本,并被当地社会全盘接受,至今仍在使用,一个不会使用这类语言的人,会被周围的人看作是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人,因而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八、孝敬父母

要想树立爱心,爱天下之人,应该从爱自己的父母双亲开始,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爱父母最自然、也最容易做到。

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哺育了我们的成长,是无私地给予我们最多的爱心的亲人。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父母亲开始衰老,甚至生活上难以自理。这时,最需要儿女的照料。这是儿女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写作孩子扶持老人之形,描绘的正是人类的自然亲情。

 

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将爱心推及于其他人,才能使人民和睦相处。所以《礼记·祭义》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曾子的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礼记·祭义》)意思是说,对父母的孝有三种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尊敬之心;其次是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低的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

 

曾子还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内則》)意思是说,奉养父母,首先要让他们快乐,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其次是让他们听好听的、看好看的,起居舒适、愉悦,尽心用饮食奉养。所谓终身孝敬父母,不是指父母在世时,而是终子女的一生。所以,在父母去世后,子女依然爱父母所爱,敬父母之所敬。

 

《礼记·祭义》说:“烹孰羶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意思是说,把肉烧得香喷喷的,尝一尝端给父母,这算不上是孝,而只能算是奉养;君子所说的孝,是要让国人称道说:“多有福气啊,有这么个儿子!”

 

《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是说,孝敬父母,要有和颜悦色。因为子女如果是深深地敬爱父母的,心中必然会有一团和气;心中有和气,脸上就必然有愉悦之色;有了愉悦之色,就必然会有娩顺的容貌。

 

(《礼记》:“冬温而夏qing,昏定而晨省”。)

做子女的,要处处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的生活着想,例如,每天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被;如果父母觉得床被太冷或太热,应该及时帮助增减。

 

伺候父母,不是挂在嘴边就可以的,而应该随时有具体的行动。《礼记·内则》说:“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意思是说,做子女的,每天天一亮就应该起床,打扫室内和庭院的卫生,然后洗涮、穿戴整齐,到父母的房门前,要和声细气地询问父母晚上休息得好不好。如果休息得不好,应该询问原因,及时想办法解决。如果父母父母身上有痛痒之处,应该主动帮助抓搔,让他们感到舒服。

 

《礼记·内则》还说:“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意思是说,父母出门,子女应该跟随前后,或者亲热地拉着手,或者恭敬地扶着胳膊,小心照料。父母要盥洗,子女应该端脸盆,盥洗完毕,要递上毛巾,问他们想吃什么早点,然后恭恭敬敬地端上,柔颜悦色的侍侯。要等父母吃完之后再退下。

 

家中有美味珍肴、时令果蔬,首先要让父母亲尝,然后再自己吃。

 

《礼记·内則》说:“父母唾洟不见,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是说,父母年事已高,手脚不灵活,生活上往往不能自理,这时,做子女的应该处处帮助他们,例如,脸上有口水或鼻涕,要马上帮着擦掉;衣帽脏了要及时擦洗;衣服破了要及时缝好。每隔五天,要烧好热水让他们洗澡;每隔三天,要帮他们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头或者脚脏了,也要用热水给他们洗干净。

 

(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父母亲有病需要服药,做子女的应该先尝汤药或者开水的温度,以免烫着了父母。如果医家如果不是世代行医,下药未必有经验,所以不应该贸然服用他开的药,为的是要确保父母用药的安全。

 

《礼记·曲礼》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意思是说,父母亲有病,子女除了侍汤奉药之外,内心的忧愁也自然会流露在外,每天没有心思梳洗打扮,走路也没有平时的神气,不与人说笑话,也不弹琴唱歌,吃肉不吃到腻味,饮酒不饮到脸红,不会开怀大笑,也不会因发怒而骂人。直到父母的病好了,才恢复常态。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做子女的有事外出,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办完事回到家,要先去见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回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父母牵挂,同时也便于父母有事时的呼唤。

 

如果父母有了什么过错,做子女的应该怡声下气地指出来,请父母考虑。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不听劝告,就暂时停止,以免激化情绪,等以后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提出来,直到父母采纳为止。

 

九、尊敬长者

儒家教人孝敬父母,不是提倡一种狭隘的血缘亲情,而是要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兄长的爱推广到天下所有人的父母、兄弟。这就是《礼记·礼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礼记·曲礼》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意思是说,对于年龄与自己父母差不多大的人,应该象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他;对于年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差不多大的人,要象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那样对待他;对于与自己年岁差不多的人,就可以不严格区别。

 

老人为家庭和社会做过贡献,阅历深广,经验丰富,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此外,由于他们体力已衰,处处不便,更需要年轻人的关怀。中华民族自古有尊敬老人的传统,《礼记·王制》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就开始衰老,到了六十岁没有肉就觉得吃不饱,到了七十岁不穿丝绵就觉得身上不暖和,到了八十岁没有人暖被子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岁,有人暖被子也不觉得暖和了。所以,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定期宴请老人的做法,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则兼而用之。老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吃粗粮吃细粮;六十岁以上的人每餐都保证有肉吃;七十岁以上的人容易饿,所以随时备有零食;八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经常吃到精美的食物;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无论到哪里,都有充足的食品可以取用。

 

长者对年轻人有所询问时,先要谦虚地推辞,说自己知识浅陋,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者先请在场的其他人回答;如果长者坚持要自己回答,在场的人都说不能回答,自己再谦虚地回答。如果不谦辞就回答,就有好为人师之嫌,是失礼的表现。所以,《礼记·曲礼》说:“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在长者面前,不能以“老”自称。如果自称“老”,就显得在场的长者更老,使他们伤感,所以《礼记·曲礼》说“恒言不称老”。

 

陪同父母去见他们的同事或者朋友,父母没有让上前,就不要上前,以免影响他们谈话。允许上前时再上前,但只要父母没叫退下,就不要退下,也许他们有话要对你说;父母的同事或朋友没有向你问话,就不要随便插嘴。所以《礼记·曲礼》说:“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礼记·曲礼》说:“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意思是说,跟随师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那样是怠慢身边的师长的表现。如果在路上遇见师长,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师长与你说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

跟随尊长上山或者登临高处,视线一定要与尊长一致,以便随时聆听尊长的指教,或者回答他的提问。

 

《礼记·内則》说:“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意思是说,在父母和尊长的面前,不能随便打饱嗝、咳嗽、打喷嚏、打哈欠、伸懒腰、吐吐沫、擤鼻涕、歪坐、斜视,那是懒散、不敬的表现。如果要咳嗽、打喷嚏等,应该离开自己的席位到外面去。

 

《礼记·曲礼》说:“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向而以帚收敛粪于箕。”意思是说,去清扫尊长坐席前面的地方时,要将扫帚盖住畚箕,以免尘污飞扬到尊长身上。清扫时,畚箕要朝向自己,边扫边后退,用扫帚将垃圾扫进畚箕。

 

《礼记·曲礼》说:“长者不及,毋抢长者之先而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意思是说,听尊长说话,凡是尊长还没有提到的话题,不要抢先去谈,那样有炫耀自己比尊长博学之嫌。陪坐时,容貌要端正;听尊长说话时,神色一定要恭敬;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要总是说与他人雷同的话。

《礼记·曲礼》说:“侍坐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意思是说,在师长旁陪坐,师长有所发问,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回答。

《礼记·曲礼》说:“请业则起,请益则起。”意思是说,向师长请教学业,一定要起立,以示尊敬,不能坐着随便发问。如果没听懂,请求师长进一步讲述,也要起立。

《礼记·曲礼》说:“侍坐于所尊敬,必尽其所近尊者之端,勿使有空余之席,欲得亲近先生,备拟顾问,且拟后人之来,故缺在下空处以待之。同等后来,不为之起,尊敬先生,不敢曲为私敬也。”意思是说,在所尊敬的人旁边陪坐,一定要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彼此之间不要留空坐,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与尊者的亲近,另一方面是为了准备回答他的提问,同时也含有为后来者留下空位的意思。谈话中间如果有同辈后到,则不必为之起身,这是表示尊敬先生而不私下为自己的朋友行敬礼。

 

《礼记·曲礼》说:“侍坐君子,君子欠伸,撰持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尊长的精力往往比较差,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因此,在尊长旁边陪坐时,要随时注意他的表情的变化,如果尊长开始打哈欠,说明尊长已经感到疲倦;如果尊长已经拿起手杖、在找自己的鞋,或者在向左右的人问时间的早晚,说明他已经打算退席。这时,陪坐者应该主动告退,以便尽早让尊长休息。

 

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国家、对事业、对朋友的负责是一致的。因此,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而且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凡是为父母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相反,任何让父母脸上无光的行为,都是对父母的不敬。《礼记·祭义》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意思是说,平时起居不庄重,就是不孝;对国家不忠诚,就是不孝;为官不敬业,就是不孝;对朋友没信用,就是不孝;战场上不勇敢,也是不孝。因为,这五者都足以使自己的父母蒙受耻辱,所以,都是不孝的行为。

 

 

 

十、作客

到别人家作客,到达的时间应该比约定的时间稍稍提前。如果到得太早,则可能会扰乱对方的时间安排;如果迟到,让主人焦急等候,则是严重的失礼。

 

当主人要为自己冲洗茶具时,客人要起身辞谢,如果安坐不动,则有役使主人之嫌。这时主人应该请客人安坐,等客人坐下后,主人再洗涮茶具。主人为自己倒茶时,客人也应该起身,以示感谢。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用餐之前,主宾要互相谦让之后才入座,任何一方不经谦让就坐下是失礼的行为。如果主人安排客人坐在尊处就食,客人觉得不敢当,希望换坐于下处,要起身辞谢。此时,主人应该起身阻拦,请客人回尊处安坐。此时,客人才能在尊处坐下。

 

如果一起吃饭的人中间有老人,那么,宴会的一切要以老人为中心。如果老人不喝酒、不抽烟,那么其他人都不应该喝酒、抽烟,否则就有以自己为中心之嫌。如果老人说大家不必顾忌,其他人才可以喝酒、抽烟。

 

宴饮过程中,客人要赞美主人的饭菜可口。即使是饭菜做得过咸、过淡,或者不合自己的口味,也应该尝一些,这是对主人劳动的尊重,而不应该当主人的面说出来,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夹菜之前,不要举着筷子在菜碗之间游移,应该选好吃哪样菜再举筷。夹菜时,不要用筷子在菜碗中翻搅,那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也不卫生。不要把筷子并起来抄菜吃,那样有贪吃之嫌。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陪同长者做客,如果主人亲自馈赠食品,应该拜谢后再吃。如果食品不是主人亲自馈赠的,则不必拜谢就可以吃。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如果全桌的主食盛在同一个食器中,那么自己就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别人吃不饱。如果是从同一个食器中取食品,不要用出汗的手去取用,以免弄脏食品,影响别人食用。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啜,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啜海。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啜醢,主人辞以窶。

不要将饭捏成团吃,那样有贪食之嫌。不要将粘在手上的饭食放回食器,那样会弄脏别人吃的饭食。喝汤时不要过快,以免弄得满嘴流汤。进食时不要口中作声,那样有厌恶主人食物之嫌。吃带骨的肉食,不要啃出响声,那是动物进食时才会发出的响声。咬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菜碗,那样让人恶心。不要把肉骨头仍给狗,那样有贱看主人食物之嫌。不要因为某一个菜好吃,就专门吃这个菜,那也是贪心的表现。如果饭太热,可以稍稍等一会,不要用手去扇热气。羹里的菜不要不嚼就吞下去,那样也会给人贪多务得的印象。不要再往羹里加调料,这样有嫌主人的汤味道不好之嫌。不要当众剔牙,那是不雅观的动作。不要象喝汤那样喝羹,那样让人觉得主人调的肉酱太淡。

 

(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毋嘬炙。)

湿肉用牙撕就可以了,只有干肉才用手撕。吃烤肉要小口,不要一大块都放进嘴里。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饮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爵,少者不敢饮)

向长辈敬酒时要起身,在长者前面行拜礼或致祝辞,碰杯之后,不能面对面地干杯,因为那是平辈之间的礼节;而应该微微侧转身体,表示不敢当,然后再饮酒。长者爵中的酒未饮完,少者不敢抢先饮尽。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席间,长者有所赐予,年少者和身份低的人,不能象长者的同辈那样行辞谢礼,而应该离开席位,微微侧转身体行礼。

 

(赐果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在尊者面前吃受赏赐的水果,果核不可随地乱丢,而应藏在怀中,以示对尊者赏赐物的珍重。

   

(当食不叹)

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把主人的饭菜或者点心全部吃光,是贪吃的表现,而且有暗示主人继续添食之嫌。所以,懂礼的客人总是会留一点食品不吃。

 

 

十一、待客

如果来客是尊长,主人应该提前到门口等候。如果是平辈的朋友,主人在门内迎候就可以了。送别客人也是一样。客人到达后,主、宾应该互相谦让,请对方先进门,然后由主人先进门,这样做,含有为客人引路的意思。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领客人进家,到内寝的门前时,主人要请客人先留步,自己进去为客人设席,然后出门请客人入内,此时,客人要再三谦辞,表示不敢当此大礼,于是主人恭恭敬敬地请客人入门。

 

(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

主客第一次相见,即使有年龄、尊卑的差别,一定是主人先向客人行礼,感谢客人能屈尊前来。如果不是第一次相见,就要看双方谁为尊,客尊则主人先行拜礼,主尊则客人先行拜礼。

 

(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

对于对方的拜礼是否要回礼,应视情况而定。如果辈份相差比较大,关系也比较密切,可以不必回礼。如果彼此比较疏远,那么应该回礼。如果彼此年龄相差不大,则无论对方的身份有多低,对他们的拜礼,必须作答。

 

 

主、宾的座位,一般是东、西分坐,主人在东边,客人在西边。如果是双方商谈问题,而且人数比较多,则主人一方应该坐在房间的东侧,客人一方应该坐在房间的西侧。如果是宴请,则主宾的位置应该安排在离房门最远的方向,主人应该坐在他的左侧,主客双方的其余成员,可以以他们为中心,交错入座,以便互相交谈。离门最近的座位,是侍者端饭上菜的地方,一般是主人一方的年轻人的座位,这是自谦的表示,同时也便于有事时走动方便。

 

主人为客人沏茶到水之前,尽管茶杯已经事先洗过,此时都要当着客人的面重新冲洗,以表示洁净,让客人放心饮用,同时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沏茶时,应该按照先客、后主的顺序进行,这也是尊重客人的表现。倒开水时,茶杯的盖子应该仰置,否则,盖子会将桌子上的灰尘带到茶水里去。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

与客人对坐,如果不是吃饭,就应该尽量靠后坐(即不要靠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吃饭,就应该靠近桌子坐。坐姿要稳,容颜要正,以表示郑重。

 

(尊客之前不叱狗)

尊客到来,主人不可以当客人的面叱狗,那样有主人厌倦其客,希望他离去之嫌。对待一般客人也是如此。

 

(凡进食之礼,带骨的大块熟肉(为阳)在右,切肉(为阴)在左。食(饭属,燥为阳)居人之左,羹(湿为阴)居人之右,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处外,醢(肉酱)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

向客人进献饭食,有一定的规矩:带骨头的大块肉要放在右边,切过的肉要放在左边。饭要放在客人的左边,羹汤放在右边,细切的鱼肉和烤肉要放在外侧,肉酱和酱要放在内侧,葱放在末断,酒浆放在客人的右手处。这样做,为的是方便客人食用。

 

吃饭时,主人向客人劝食时要说“请多用!”并谦虚地说:“菜可能不合您的口味”。

 

如果客人不懂礼貌,说了嫌菜的味道不合适之类的话,那么主人要说自己不善于做羹;如果客人嫌准备的菜太少,主人就要说自己家贫而简陋,让客人见笑了。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君者华之,巾以綌;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齕之)

为客人削瓜,因身份不同,剖削的方式也不同。古人为天子削瓜,去皮后先纵向剖成四块,再横向切断,然后用细葛布覆盖。为君削瓜,去皮后,纵向对剖即可,然后用粗葛布覆盖。为大夫削瓜,去皮对剖后横断,不用巾布覆盖。为士削瓜,去皮后不对剖,只从中间横断,再削去瓜蒂部分就可以了。为庶人削瓜,去皮后横断就行。

 

陪同客人吃饭,主人一定不能先吃完,那样有催促客人快吃之嫌。在客人吃完之后,主人要主动提出为客人加饭,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客人由于腼腆没有吃饱就放下了筷子。如果客人说确实已经吃饱,就不必为他添饭,此时主人可以放下筷子。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食毕,客人应该主动将剩余的饭菜撤除,交给旁边的侍者。此时,主人要起身阻拦,请客人安坐。然后客人坐下。

 

 

十二、公德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登上城楼或高处,不要用手乱指,更不可无端喊叫,以免别人误解而引起混乱。

 

 

(《礼记·儒行》:冬夏不争阴阳之和。)

公共场合,范围广大,人员众多,老人、小孩都有,座位有阴冷、暑热和不冷不热的分别,君子在冬、夏之日不与别人争抢冬暖夏凉的座位。

 

(将上堂,声必扬(惊内人也)。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到朋友家拜访,将要登堂时,要故意提高声音说话,以便让室内的知道,将要有人进来。如果房门外放着两双鞋,屋内谈话的说话声可以听到,那么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里面的人正在谈论不足与外人道的事情,这时就不要进去。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进入室内时,如果门本来是开着的,那么进门后就还让它开着;如果本来是关着的,那么进门后就还让它关着。如果后面还有人来,就将门带上而不必关紧。

   

(毋贱屦,勿躐席)

进门时,不要去踩别人脱在门口的鞋,进门后不要踩别人坐的席。同样,在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散场时不要踩在座位上走出去。

(毋侧听,毋以号呼之声应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不要将耳朵贴在朋友家的墙上听里面的人说话,那样有偷听别人隐私之嫌。回答别人召唤时,不要用号呼之声。对坐时,姿势要端正,不要形体懒散,不要双脚伸直叉开朝前,那样不雅观。睡觉时,不要伏床而眠,那样既不雅又不利于健康。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在人际交往时,对经济困难者,不应该要求他们用钱财作为礼物;对于年老体衰者,不应该要求他们用体力表示礼意。

 

(君子式黄发,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有修养的人乘车,见到年迈的老人要扶着车轼致敬。车子进入国中,不敢疾驰,那样会惊扰百姓。回到自己的里巷,要向父老乡亲致意。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

邻居家有丧事,自己居家时就不应该唱歌、放音乐;街上有人家出殡,街坊都应该有悲戚之色。参加丧礼,一定要有哀痛的表情,不能嬉笑。

 

谣言是以诋毁别人为目的的,聪明的人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独立作出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播弄是非,所以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

(《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麑,毋卵。”

人与自然是共生的,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人类要順應自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与万物共生共荣。春天,万物苏生,正是各种动、植物开始繁衍、生长的季节,这时,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捣毁鸟窝,不要虐杀幼虫、怀孕的动物,以及刚出生的小兽、嗷嗷待哺的小鸟。 

 

古代每逢荒年,或者天灾人祸,君的膳食不再杀牲,因此,食前的祭祀也就没有肺;不得用谷物喂马匹,不再清除君专用的道路上的杂草,不再在祭祀时悬挂乐器。大夫的膳食不用细粮,士饮酒时不再玩赏乐器。这是为了表示内心的忧虑不安。因此,每逢家乡发生自然灾害,都不能若无其事,饮食应该尽可能节俭,少吃肉和细粮,以便减少靡费,并且要尽自己所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