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选修课座谈会的发言提纲(2007-10-12)

主题:就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的设置和发展校本课程的思路交流

时间:2007.10.12   1430-1630

地点:北大附中教务处 会议室

 

1、           一耽学堂作为民间自觉的青年文化公益团体,积极介入中小学道德文化教育的社会承当意识,它的存在本身说明了时代的文化发展特点。义工介入社会公益中成长,用行动来表达,以奉献为获益

2、           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首先是学习(义工的定位,学与教)。有学,教者自然化成。

3、           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改。今天讨论选修课的问题,首先不是一个教学技术化的、实施层面的问题,而是有关认识层面的问题:有关教改的一个问题,而教改是教育的一个问题。

4、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全社会的关注和批评;教育单位和老师不能承受之重。

5、           由之(全社会参与)可见,教育的根本目标和第一要义在人,在成人。非考试,非社会工具。

6、           成人的理想和表现是身心的和谐(反观高校学生状态);人际的和谐(分析社会心理成本)。——人见到人,可以温暖身心,可以和谐社会。

7、           青年的特点,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聪明而主动好学,首先在于尊重他们的这种自然特性(人见到人),受到合适的尊重(教育的心态),教授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其余自然成(一切后来的知识、方法、技能都可以派生的,基础教育的基,在乎此!)

8、           既然这种特质被尊重,那么就必然是开放的;开放的多元世界里,选择也是多元的,这时,需要建设的、引导的工作——教育是要引导的,“先觉觉后觉。”

9、           从一个人不依赖任何后来的东西的最本初的地方做(引导)起,生活!常新的生活,一切的来源和归宿。

10、      早起,晨读。这个年龄开始觉醒自我,对一切重新认识,这需要引导他们的自觉,看这个世界,看走过的路——尤其重要的,在行动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物理学也有这个特点,认识日常所见的东西的深层的原理)。

11、      学堂的选修课,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三大方向五十个小专题,以今人真实的体悟去复活古书中的人,看到一个暂新的从古一贯到今的世界。形成一个张力空间,撑开生命大格,可以容纳万有,然后有高远眼光、虚廓胸襟,然后选择人生努力方向。要活一辈子的完整生命意识,世代绵延的时间心理。(北大附中安安、实验中学唐慧、文学史以写诗来结课的例子等,真实的生活的教育!)

12、      生命意识和格局廓开,盈天地之间无非教也!仰观俯察,天地人文,靡不各得其所,靡不次第自张。(我们的教育先明原理后去找现象对应,是本末倒置,事倍而功半。模型——生活)

13、      以上是文科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基础工程而非简单并列于其他科目的纯科目教育。

14、      教改的出路,需要在更基础的地方看到教学课程的结构层次,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宗旨。对于文科尤其是语文教育的重新定位,是教改的希望,它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公共心理成长是同步同构的。教育的出路不在教育机构、系统内,而是在整个社会中,在整个历史中。而教育工作者所能承担的,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担的。

15、      向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16、      理想之着落于现实,走了一步真实的路,就要准备走第二步、第三步……

17、      参与体制内教学的社会各界选修课老师们,应有这个自觉;而非迎合几个学生的考分、一个学校的品牌。

18、      北大附中、实验中学等全国一流中学,拥有一流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学校,应有这个自觉、气度,引领和探索在最先锋。

19、      我们全社会的人走在一条路上,已觉的、将觉的和未觉的,行动的和没有行动的。

 

                                               一耽学堂 唐鼎峰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