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读唐诗,在幼儿时;第一次诵《论语》,在小学时;第一次品〈道德经〉,在中学时;而第一次真正走入国学,在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国学”曾经是我急欲靠近去却不得的圣地。一次次在它的门前犹豫,张望,忍受“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惆怅。然而是你--轻轻打开门,引领我走进这别具洞天的世界,从此,生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采。
因着对国学的热情,我们走到一起,也因为这份热爱,我们可以无数次地战胜清晨的睡意,从温暖舒适的被窝里爬起;因为这份热爱,我们可以冒着清晨东北凛冽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奔走在区晨读的路上;因为这份热爱,我们可以对这些辛苦视而不见,甚至于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当然,还因为这里还有一些有抱负,有内涵,对国学有一定造诣的师兄师姐,和一群同样对国学澎湃着热血的兄弟姐妹。因为他们让这里充斥着古典文化的气息,因为他们让这里洋溢着智慧的馨香,也因为他们让这里的早晨和这里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对于国学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这些年轻人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为何要诵读国学?对于国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做学问的态度。我曾把学习这些当作在人前夸夸其谈的资本,我曾把这些当作一种知识来充实自己,我曾把这些当作一段时期内支持我走下去的精神寄托。但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读国学,诵经典,在于学习先贤的智慧与德操,领会的并非是知识,而是思想。把先贤的教诲,当作一面明鉴,召见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过失,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思想最终变得纯净,追求“性静,情逸”,“守真志满”的精神状态,最终回归到生命初始的单纯与善良,逐渐接受孔子“思无邪”的思想境界。
读国学,是为了聆听那曾经回响在心灵角落里一声声熟悉而又陌生的呼唤,是为了追寻那曾经令我们引以为豪而今却渐行渐远的民族文化,使为了重新找回那曾经被我们无情的践踏而今正在被健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是为了唤起曾经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无法磨灭的民族魂。
只有这样,像这样,当我们的心终于和祖先的调处同样频率,当我们的思想终于和先贤的智慧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当我们的口中诵读出古人的诗篇并在内心深处生出同一种情怀时``````当这一切的一切,不再是梦想,而走向现实时,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但这一切还只是国学人的一个梦,但国学人相信这个梦会变成现实,也因着这个梦,我们走到了一起;因着这个梦,我们不惧怕风雨,走在奋斗的路上;因着这个梦,我们坚定地走着,并将一直走下去。
人说未来充满了未知。但我想因为这份执着,因为这种精神,因为这份力量,也因为这腔热血,我们终将把这未知变为已知。
周国平在〈热爱生命〉中说:“我不知身后是否会西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国学人在这条道路上风雨兼程,只为了在到达地平线的一刹那,太阳升起的一瞬间,让中国留给世界的诗一条巨龙的背影。
这是梦,在将来,也不再是梦。
国学晨读社,是我们温馨的家,是我们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我们这些国学人梦开始的地方。
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你依然在我身边;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而我,依然在你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