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耽学堂六年总结,八方朋友共同分享!
——我们是谁?——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站在哪里?——我们的使命何在?——目前阶段中国文化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公益事业如何培育?……
六年来,学堂本着“做事第一,静默为主”的精神,在转型期的中国文化传习、创新模式,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公益组织体系,比较成熟的义工制度和青年进学制度三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
今天,我们把我们的一些基本内容公布出来,一方面,是希望与各位有心的朋友探讨,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传承与青年建设做根本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关注、参与和支持青年主体的文化公益事业,真正的实现“大家事,大家做”,集合每一个人的良知、勇气和力量,走成“义的大路”!
欢迎各界朋友下载阅读了解,欢迎您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尤望人人将我们实践的有益经验介绍给更多的热心朋友——
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学堂六年总结、未来发展方向和目前需求
六年来,学堂做了一件事情:基层教化工作。
这个工作是围绕现实中国社会的三个向度、三个关系、三种张力、三种交汇展开:
1--体制内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体制外教育(尤其是社会道德建设)之间;
2--精英(有话语权利的知识阶层)与非精英(处在觉醒前夜的大众思考、大众文化)之间;
3--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引导到协调的转变)与民众(主动参与构建新生活:社会心理秩序、道德感、民族气质)之间。
基于上述考虑,学堂的项目实践定位是:文化+公益+青年。即方向+平台+激活要素。
六年来,学堂初步完成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高度的全部内、外重点项目实践:
1—外层项目:
a体制内教改(包括小学蒙学义教、中学文化史普及、大学思想史交流项目、语文教学改革项目);
b城市社区(包括传统文化宣传和讲习、社区连锁义塾项目);
c中西部农村(农村儿童蒙学义教及农村文化资源调查项目);
d城市公园读书项目;
e大中城市连锁公益小组项目;
2—内层项目:
a青年义工培训、成长体系项目;
b高校晨读项目;
c青年讲学、修学项目;
d拜老项目;
e草根公益生存实践。
3—其他项目:
a连锁传统文化公益图书室;
b民间伦理思想编辑整理;
c风雅颂唱诗社;
d义务文教咨询;
e中医义诊;
f礼仪实践(祭孔);
g中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问卷调查;
h青年文化、公益沙龙;
i文教资料免费发放。
六年来,累计参与义工2500人,直接受益35万人次,活动范围以北京为中心,带动和辐射二十省市,影响各相关主流阶层(教育界、文化界、社会工作人士、民间公益力量、海外侨界、媒体界)。
虽然实践的范围和广度有一定限度,但整个过程和创造仍然具有引起广泛瞩目和效仿的前瞻性、先进性,学堂一线探索经验对二十一世纪民族复兴和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在有三个方面的贡献:
☆转型期的中国文化传习、创新模式。
以“语言建设”和“生命建设”为两条主线索,落实于日常伦理道德的社会心理养成,以体制外全民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教化形式建设学术思想、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生活基础、生命形态。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公益组织。
以社会教化 以心理调适为努力方向,统合现代公民社会资源,以原生态、自组织、可持续、易复制为基本特点,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同步谐振,成为具备全景式敞开和可持续释放功能的先进文明生活要素的社会有机形态。
☆成熟的义工制度和青年进学制度。
奉献与参与、社会责任与自我改造、做事与学习相统一,个体修养与民族自觉、伦理与学术、公民意识与人文情怀相统一,尊重生命本身事实,遵循生命自然次序,实现个人进步提升的最大可能。
上述三个方面的自觉与努力,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赞誉,带动了国家相关职能政策面和普通社群的思考、实践,对下面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提出和回答给予了有力的提示、参照和积极借鉴:
1—体制内教育与体制外教育的功能、相互关系及社会作用;
2—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如何衔接;
3—语文教育定位;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关系;
4—大学的文史哲专业教育能否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学术形态;
5—市民生活的道德意识、日常伦理重建;
6—今日中国“大教育”、“国民教育”实施的战略构成;
7—民间团体、第三部门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8—媒介话语时代的语言和公共空间、公共精神建构;
9—民间伦理信息在转型期文化“真空时期”的终极意义;
10—社区的载体意义和老龄化社会、基层道德的自我教化;
11—传统现代化过程中的自我扬弃和世界一体视域中的兼容;
12—中国历史中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的统一继承;
13—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与中国特色公益事业;
14—古今中外各智慧系统、学问系统的“原始共点”;
15—当代青年的文化职责使命;
16—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文化社会问题含蕴的世界意义;
等等。
正是由于本着良知和道义对现实问题所做的深刻回应和有益探索,在人们的心目中学堂正逐渐成为充满朝气、公心天下、努力先进的社会形象:
1—一线教育实践的开拓者;
2—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3—“做事第一”的青年先行者;
4—中国特色公益事业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六年是新长征的第一步路,我们将进一步提供和谐社会心理路径(呼应—共振—和谐),与国同心、与时俱进,在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文化的方向上,实施“汉语激活”、“生命高端”、“民间公益”三大战略,落实五个方面的努力前进:
1--最大容受度的公益平台;
2--宣传与普及的连锁义塾;
3--传承与教化的连锁学堂;
4--体会中国文化的传习中心;
5--海外汉语言文化传播媒介。
具体的总结、升华学堂已有项目经验,结合社会文化教育需求动态,提升品牌价值和感召力,发挥公益事业的独特社会影响力,我们将在四种不同性质的层面展开工作:
1—宣介和推广已成熟义工、义教项目及确定的教育经验、原典学习经验、民间公益组织经验等。
2—继续引领前沿项目的一线实践;
3—文化社会核心理念的生活化宣导;
4—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人与文明主题交流和对话;
运做形式将采用:
1—合作(政府部门、各级团委、街道社区优先,各文化团体、基金会、商业机构);
2—自主;
具体规划2007-2010大项目如下:
1—2至5万传统文化教学师资培训;
2—20个大中城市公益小组;
3—10至30个城镇社区连锁义塾;
4—全国一百所高校、一百个公园、一百个社区晨读;
5—中国公益论坛(和义工大会);
6—季度中国文化社会红皮书(包括文化社会即时调查报告);
7—中国青年文化修学夏令营;
8—各地义工骨干进修培训;
9--学堂蒙学教材、晨读资料及伦理资源编辑;
10—学堂网站建设。
为此,学堂需要目前经济状况的极大改观,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文化公益事业发展中来,如:
1--全程式的整体性支持;
2--项目式的赞助;
3--有条件的商业开发;
4—提供学堂自给保障的启动资金。
学堂将以未来三年作为一个战略规划,提升六年基础文化社会建设的先导作用力,引导青年,带动民间,培养新社会价值观的基层形态。其中尤以“青年晨读项目”和“中国义工大会”为核心牵头项目——
青年晨读项目战略思路:
2007年-100所东部沿海省会核心城市的重点综合院校;
2008年-上述地区周边社区、公园;一百所中西部院校;
2009年-社会其他群体参与。
中国义工大会战略思路:
2007年-有功能代表性的义工大会;
2008年-大陆地区的中国义工大会;
2009年-有世界代表性的中国举办的世界义工大会。
(2006年12月28日,总干事逄飞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