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时代心理基础,社会心理氛围的情境需求和自我成长节奏决定了文化自觉的大尺度和可能方向;当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作为公共空间与公共精神的建构还处在社会心理调试阶段的时候,文化事业首先是社会发展事业(顺便说一句,如果说教育产业化是错误的,那么文化产业与文化自身建设也是没有根本关联的),它必须在社会发展的原初一体结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脚点和现实空间,而成熟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市民组织作为“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因素则为其充分合理地实现与社会共同目标的整体同步一致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空间资源:即作为心理的、制度的和结构的公益事业平台。
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有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有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才有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公平社会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心理建设。
正是社会心理调试这一文化社会建设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让我们必须充分领会“文化事业是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文化事业”(即“文化+公益”)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纵观这几年来所谓“读经热”、“国学热”,皆明灭倏忽,虚悬飘渺,何以如是,值得深思和总结!
从公益开始文化,营造基层民众的开放自主参与和生活自我教化的氛围,回归原生态的草根意识和朴素生活,遵循“血汗优先”和“做事第一”的原则,才能够找到生活智慧与学问的真实源泉和土壤,才能摆脱学派之争、义理之争、观念之争、话语之争的狭隘自私局面及由此产生的流荡情绪与失位彷徨;
以文化引导公益,才能够使我们全社会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一代代先人前辈艰难累世积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的活化心理记忆——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源动力作用,达到社会心理资源最优整合和最大价值,爱护珍惜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情(人心人气),在真正“人本”的道路上找到现代化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内在解放。
由此,“国学热”才能够从“虚热”的太空状态“着陆”到大地上,从情绪化和虚假陶醉的声音落实到普通百姓基层生活的心理环境和伦理生态建设中来。
这也对当今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提出了“更严格更深刻的自我批判”要求,通过这种批判使社会的良知和道义彰显是其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当然,如果他只是一味的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不珍惜民众的“心情”,不能够“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不能够勇于实践“与民谐行”,那么毫无疑问,他甚至失去“掴自己嘴巴”的资格,因为他已经失掉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基础。
前两天翻《论语》,看到一段: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意思是一个叫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近台阶时孔子说这是台阶,走近坐席时孔子说这是坐席,就座后孔子告诉说某某是在这边,某某是在那边。冕出去后,学生子张问:这般和乐师冕说话,是道吗?孔子说:对啊,这就是扶导盲者的道啊。
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学问,这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思考,而这一思考的基础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伟大社会生活实践。
今年过年时,给许多朋友回复新年祝福短信:沧海有情,人间不老,层楼进步,日月新天。
春来草自青,两会正在召开,祝愿咱们今年的文化事业新声新貌,有新的进步!
(2007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