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当今中国社会之发展进步,始有中国特色之公益事业;有中国特色公益事业之发展进步,始有未来中国社会之全面的发展进步。它直接服务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它的一切理念与体系,乃至操作的形式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迫切的现实需要(民族气质、自信,公共生活的道德感,个人的尊严与荣誉等)和空前的历史资源(古典的与近现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在“人的心理层面集聚起来”迸发出巨大的化合力,并要以自觉自愿的形式走成“时代必经的路口”;
三、民众的大实践、大觉悟使得公益事业“最广泛、最充分地激活一切积极因素”,引起全体社会普遍的认同,普遍的参与,自我净化,自我塑造,崭新的社会生活面貌、崭新的民族精神气质、崭新的时代文明特质都在这个过程当中诞生出来;
四、这样的公益事业,是我们实际需要而且是越来越需要的,它的重要作用将在经济社会的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越来越突出,主要功能表现为:①社会内部的心理修复②优秀文化的活化传承③先进文明典型要素的一体化结构生成;
五、这样的公益事业,不只是作为一个“第三部门”发挥着“某种特定做为组织”的作用,更是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原生态的开放性的自组织成长平台”,实践着“道德的感召和民众的教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全局性的战略作用;
六、公益的形式是文化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形式。一切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发展,只有在公益的形式之下才能够有最充分、最彻底的实现。以公益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七、若干年内,已经和将要出现的民间公益团体,不论何种背景(宗教的、学派的、观念的,甚至个人志趣),不论何种诉求(如扶贫、环保等),不论何种规模与程度,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民众教化的改造和参与”为其活动的核心主线;
八、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老百姓”的文化的教育的公益事业的平台、体系、风格;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老百姓”的民间的自发的充分一线实践经验。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主动地引领社会力量的进步,导致社会资源的无序与耗损;
九、公益,正在成为普遍的生命态度和伦理选择。转型期的中国特色公益事业正是这一深刻内涵的充分实践,它为公民教育、国民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和舞台。而成熟的人本的义工升级系统则是团队乃至公益事业灵魂与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十、在中国特色公益事业舞台上,即将上演一个古老民族文化重生的凤凰之舞与各种文明相会交融的和谐之舞——这个“宏大历史与现实”背景映衬下的大节目,将给不同的“世界观众”带来愉快而又充实的收获,并因此而具有典范的意义。
(2006.08.20,总干事 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