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学习小组 第一次试学

 

时间:零七年四月一日

参加者:

单光正 社科院研究生院

张慧 民族大学 大一

刘莎 北中医 大四

吴秦荔 人大 大三

 

    单师兄来得早,到九点钟时,我便与他先开始聊。

    学哲学的单师兄先为我大致讲述了先秦思想中“义”的两个来源:

1.《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最初“仁”与“义”是和“阴”与“阳”一样相对立的。)

2.墨家思想是后世“侠义”文化的发端。

 

    张慧师妹和刘莎师姐陆续来到。进门,就座,签到,饮茶。我们便正式开始。

 

    对我而言,因为对“义”的精微含义不是很把握得住,也因前几天实在太忙,因而活动开始前不知何从准备起,活动开始后便也不知何从谈起何从切入。

    只得让大家先:

    谈谈自己当初为何来学堂做“义”工。

    尽管光明兄告诉我对“义”的学习实在并非由于我们是义工。

    由我开始,大家分别谈过。

    谈得还好。只是似乎不甚切题。

    不过在大家刚认识之时,这个环节确实让大家彼此熟悉了一些。

 

    我想起原来整理录音时,听逄老师说过他这么多年在一线做公益,感觉到一点:恰恰在现在这样一个好似道德真空的时候,其实反而不必担忧,因为人毕竟有自己的善心良知有自己的灵性。“义”是人本心存在的东西。在最真空的一个状态,人心中本存的最直接的对于义与良知的行动,反而会实践出来。

 

    以上是有感于我和刘莎师姐当初共同的来到学堂的初衷而临时想起的逄老师的话。说出后师姐表示很赞同。

 

谈“用心”与“感动”:

    这是那日与光明兄谈起学习小组时听光明兄说到的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因而拈出,由此切入。

 

    我想到零六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的第二位获奖者,一位医生,叫作华益慰。医德与医术同样出众,被病人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救治过无数病人最终自己却死于胃癌。她的妻子在代他领奖时提起华医生曾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我是在用心给病人做手术的。”

    不是“用手”做手术,而是“用心”做手术。这话给我太深印象了。

 

    还有泰坦尼克主题曲的演唱者席琳,她的经纪人兼丈夫瑞恩在第一次听她唱歌时非常惊讶:这个女孩子唱得太好了!她哪里是在用嗓子唱啊,她是分明是在用心唱!

    “用心”与“感动”本为我日常所留意,因而例子不难选取。只是,我却不甚明白它们与“义”有何关联?

    我把自己的疑惑连同这两个例子一并说出。

 

刘莎师姐:

    两个词。是古时真正有内修的知行合一的智者创造的词汇。后人要用心体悟。

    “用心”才能靠近它,它是通向义的途径。

    (这话说得贴切!我心中有豁亮的感觉。感谢刘莎师姐。)

    “感动”本身就是一个要“用心”体会的东西。

    用心行义。

    用心体会别人行义的感动。

    感动的前提来源于认同。这认同是发自内心的。

    学堂真的是几个有心的人做的。

    最下层的人会感动。圣人也是会感动的。

    时时警醒莫懈怠。

    (感觉刘莎师姐的话很经典,便记录了下来。师姐还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几句话,我后来把梁先生的原话查了出来,一并附在这里。)

附梁漱溟先生的两段话:

    (“人都是要求过一个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果自何而来?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够常常集中,发挥,运用。此意即说,敷衍、懒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企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没法得到一个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大概任何一件事业或一种学术,只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与教训,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在这个地方的所得,同在那个地方所得的是一样高深;在这里有所通,在别处也没有什么不通,所谓一通百通。所以凡对人情事理有所悟者,就是很大的学问。此其要点,即在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独,此伍先生之学也。逐物则失心,遗物同一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

 

单师兄:

    我现在已经很少感动了。

    不是一个感动的境界(问题),而是无善无恶的。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

 

张慧师妹:

    “我觉得世界挺好的。”

    “我不赞同道德真空。”

 

    我们聊到大概十一点半。

    其间,因为我没有把握好,所以有很多时间我们的话题出现转移。如:有讨论关于学堂走“群众路线”是否好的问题,讨论“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带动周边的人”是否好的问题等等。

    这点以后值得我格外注意。

                                             (07、4、1)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