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学习小组 第三次学习

时间:

零七年四月十五日

 

参加者:

郭晓清 新影

单光正 社科院

吴秦荔 人大 大三

 

主要学习内容:

       沿着上次晓清提出的问题,进而学习两个引发“值不值”讨论的“见义勇为”的故事:

       大学生张华跳入粪池救老农民牺牲;大学生熊佳维救落水打工妹牺牲

       学习材料为报道此二事的两则新闻,以及网友对熊佳维事迹的正反双方的评论。

 

       依然先是请大家分别阅读材料。

       然后从评论入手,请大家先谈谈对那些反面评论的看法。(反面评论见材料。)

现实的人性

       晓清说,觉得那些人“特欠扁”!我们都笑了。我表示赞同。晓清接着说很想知道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说的这些话,是什么年龄段的人。

       单师兄说,(那些反面评价的言论)“很正常”,那就是“现实的人性”。不能够“虚设适合时代的理想人格”。佳维的同学为其设网站有些“书生意气”。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也改了,原来的“见义勇为”改成了“拨打110”。不能否定反方,只能说,这就是“社会现实”,而正方则是像咱们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来学堂的都是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堂”。但只有“天堂”不行,还要有通往“天堂”的路。一味地追求传统不是出路。历史给不了现实太多。用“人是孤独的”来取代“自由人、经济人”假设。人们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为的是不要让英雄“流血再流泪”。现在的社会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知识分子化”。

       单师兄还说,“人在本质上就是禽兽”。这话实在让我惊讶。过后我想,这句话是单师兄为自己先前所言“现实的人性”、“这就是社会现实”所做的注脚吗?因为人在本质上是和其它动物一样样的动物,所以那些反面评论是正常的。

亢奋、激情

       我表示我实在是敬佩张华和佳维两人,因为如换了自己,真是做不到他们所做的事情啊。晓清说,这是因为我现在处在一个很理智和理性的状态,而如果当事情迫在眉睫时,恐怕自己会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晓清还说,当佳维救出打工妹而最后自己爬不上去的时候,那时的想法可能才更人性化。

       单师兄还讲了一个小品:一个老太太提着一篮鸡蛋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两个年轻人在打架,于是想也没想便一下扔掉鸡蛋准备上前阻拦。结果被告知这是在拍戏。后来这一次没拍好,得重新来一遍。可这次老太太思来想去怎么也舍不得把鸡蛋扔掉了。

       可是我在想,两位可敬之人所做的救人义举难道仅仅只是在“非理性”状态下的一时冲动而做出的吗?应该不是吧。

       单师兄说,现在想搞“**”也搞不起来了。

       晓清说,自己对原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亢奋感到不解。军人(张华是军医大的学生)有些“一根筋”,这样才好管理。

       救人的那一刹那所有的“冲动”是可以和文革中那种真正的“亢奋”等量齐观的东西吗?现在的青年人不再“亢奋”不再“激情”,庸碌唯喏的胸中可能有“义”这种东西的产生吗?我想,有“义”在心中充斥的人必定会有不受理智思考的支配而只跟着本能感觉走的举动。这是所谓的“不理智”、“冲动”、“亢奋”吗?

大学生体力

       评论中有一位网友表示,熊佳维只不过是跳进两米深的池里救人,却没有爬上来,“这只能说明佳维的体力太差了,大学是怎么教学生体育的?” 两位见义勇为者均是救出了对方而牺牲了自己。于是晓清和单师兄都提到如果换了前者去救后者,则肯定两人都能活;而换了后者救前者,则肯定两人都活不了。(因为两个时代的大学生体力相差太远。)

       我想,这就是典型的现代式的自由讨论中提出看似有些发散思维而实则是避重就轻的问题了。一个“义”往往就在这样的发散中被冲淡掉了。这问题本身固然不错,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它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似乎总喜欢“剑走偏锋”式地寻找更多论点与话题,而真正的主题(何为“主题”?并非权威规定的为统一思想的东西,而实在是我们心中所缺而影响了我们真正幸福的东西啊)往往就只沦为众多话题中的“n分之一”,还总爱被人“翻案”。当“义”没有能够激荡人心时,就只能被人误解或忽略。

 

       写这些文字时,我久久地看着这两位青年人的照片。

       叫人如何不尊敬他们?在这个时代,考上名牌大学是容易的,变成百万富翁是容易的,而做到这两位青年人所做之事却实在不易。

       熊佳维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的同龄人。我在想,网上有分歧的正反两面的评论似乎是这个时代太鲜明的特色。而佳维其人却似乎并不是“典型的”这个时代的青年啊!突然觉得太“典型的”、也即太“大众化”的评论没有资格去评价佳维这样的“不典型”的青年。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根本就不在一个高度甚至不在一个维度上啊。单师兄说,前面那件(张华之事,时在一九八二年)如有评论,肯定“全是正面”的。那是“政治宣传的意义”。“强大的教育体制才会使人趋同。”这使我想起那天和光明兄谈到类似话题时,光明兄说:有两种声音时(即有正反两面评论时)恰恰说明“出问题”了。如果没有问题时大家肯定是一致的看法。

       问题就在这里了!有人认为各有各的不同看法才是每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充分体现,有人认为过分的争论分歧恰是人心混乱缺乏价值导向的表征。怎么找到这个平衡点?

       这次活动确实有些如光明兄担心的那样,讨论起来“收不住了”,话题无限地散漫开来。大家是谈开了,但却并不符合这个活动的初衷。甚至在讨论中,我自己的思绪都有些混乱了,立场与观点左右摇摆,又怎能把握住“讨论方向”?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对“义”的学习的重要性啊。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