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学习小组 第六次学习

时间:07、5、13

地点:学堂东屋

主持人:吴秦荔

参加人员: 
1.张含丹 人大

2.周楚 浙大

3.郭琪儒 学堂

4.王爱国 长沙民政技术

5.高占强 大成律师事务所

6.韩方强 青建集团

7.王海力

8.吴秦荔 人大

 

        五一期间,小组活动停了一周。这次回来,我们学习苗家农妇田金珍为“留守儿童”拍摄《千里寻母记》的故事。来自于光明兄的推荐。但很遗憾光明兄因为有其它事务而没有能够参加这次活动。

        活动还没开始时,含丹问我,这次选择学习《千里寻母记》是不是因为今天是母亲节?这一问,我才恍然意识到这节日与选题的偶合!不由想起学堂恰好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出了晨读倡议的巧合,大家说:“人有善愿,天必成之。”呵呵。

        这份电子版的报道中有田大嫂的一句话:我也是做母亲的,可能是天生的母性支持我走下去吧!     我们学习时用的材料中是没有这句话的,而含丹却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了田大嫂身上“义”的直接来源:母爱。让我想起上次活动时,素丽姐说起我们都没有过做父母的经历,体验不到那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果然是像儒家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行义,也许首先要回溯到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家人朋友,然后才可推及开去。

 

含丹还说到:

        一般我们会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田金珍从身边做起的却并非小事,而是身边的大事!

      (的确如此啊!这位田大嫂不仅有心,而且有勇有识有行动,并且这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怎能不叫人表示深深的敬意?不仅感动,而且佩服!)

        感人。

        难得。

        善事。

    

郭老师:

        一个农妇,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用真心来做,真的能做到!(这话说得真好。)

        不认为一个大导演做同样的题材就能做得更好。(我们也这样认为)

        她(田大嫂)这么一说,才想起自己有很多层面已经没有(做到)了。

      (我提到文中有一处“其实他们的父母出去后贪恋外面的精彩,早已各自偷偷又组建了家庭,可怜姐妹俩还在日夜盼望着父母早日归来”时,郭老师对此表示理解:)在外面打工,过妻离子别的生活(也不容易),原来的家庭慢慢地就自然解散了。从人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不存在道德沦丧的问题。(这话有理。更让人觉出社会问题内部的复杂性。而含丹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受到了城市的影响,而田金珍则从没出过家乡。”)

      (有一个女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妈妈走之前种下一棵桃树,交待我记得给桃树浇水,如今小桃树已经长大,花开了,结果了,可妈妈还没回家……)很感人的一段。

 

周楚:

        她的直接动力可能来源于对这种现象(留守儿童)的某种担忧。农村改革的一个成果,使得田大嫂这样的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因而拍出这个片子。

      (我们后来讨论,还是觉得这样的想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而像田大嫂这样的真正的行义者心中恐怕不见得如此,甚至她可能从未听说过“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词也未可知。)

      (不过周楚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经典,一定要记录下来:)她这个是真的!(呵呵,这是在讨论到其他一些比较大腕的导演时所说的。)

        这么大的社会流动,教育没跟上。会影响好几代的。

 

我自己的一些感触:

         开始时没意识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却突然想起:自己是否也有那么一些些“留守”的印记在身上?六岁时,父亲去了南方。直至十四岁时才举家从西安迁至深圳,得以团圆。中间对成长至为重要的八年是我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当时不觉,可如今长大后重新回头剖析自己,却会发现自己性格和心理的很多缺陷确实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啊。如此想过后,重读文章中那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更觉触目惊心!

        另外想到一点:这样的社会问题,究竟是谁的责任来关注它报道它跟踪它解决它?怎么却是让了一个“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无法让人把她与‘导演’一词联系起来”的农妇担起了呢?我们这些青年人,今天虽然没有能力解决它,然而关注它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要提醒自己:永远莫做那尸位素餐之人。

        另:DV的广泛应用、博客的大众普及等等,使得人们的话语自由空前增强。然而看看我们用这些工具所制造出的大量无病呻吟的粗制滥造的伪先锋式的信息垃圾!再看看田大嫂用一部借来的DV拍出的东西……一位远离现代文明的淳良之人,却反而在真正意义上利用了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怎能不令“文明的人们”汗颜?

         是以为记。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