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7、6、3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程小猛 周楚 王磊 刘艳山 王海力 王素丽 吴秦荔
这次我们观看《千里寻母记》的两段视频,分别是《实话实说》和《社会记录》两个节目对这部影片相关人员的采访。
而《千里寻母记》这部电视剧很遗憾还没有找到。以后如找到时会请大家观看:)而这两段节目的视频都是郭琪儒老师帮忙下载的,在此再次表示感谢^^
两个节目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段落和话语如下:
和晶问田嫂,在场的观众都是在城市里面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这些城市里的人看这个片子(《千里寻母记》)和原来田嫂在农村时放映这部片子时人们的反映有何不同?田嫂说,在农村放映时,观看的每个人都流泪了。而在城市播放时没有看到很多人流泪。田嫂继续说,因为农村里的人了解整个事情,他们在自己的周围就能看到相同的情景。而城里的人则“不知道农村发生了什么事情”。和晶说,那让我们现在“从知道开始。”接着又说,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每天在自己的身边可能就会遇见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的父亲“可能就是建筑工地上的一个工人”,他们的母亲可能就是“大楼里打扫卫生的一个阿姨”……所以希望我们能够不仅感恩自己的亲人与朋友,同时也会学会“感恩陌生人”。
《千里寻母记》的摄影师本来是要被支付三百元的报酬的,但当他看完最终剪辑成的片子而被感动后,他决定不收取任何费用,他对田嫂说:“你去帮助别人(留守儿童们),我来帮助你。”
田嫂说自己因为儿时也有过类似留守儿童的经历,因而懂得那些孩子们的苦,“他们现在的苦就是我原来的苦。”和晶这时问了一个问题:那你能理解那些丢下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们的苦吗?田嫂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们的情况。
第二个节目中,田嫂称留守儿童为“有父母的孤儿”。
田嫂说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个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就不再回来了。“一百个人里面能有一个人禁得住诱惑。”记者便问田嫂,那您(如外出打工)能保证换抵御得住外面的诱惑吗?田嫂很实在地答道:“没把握、没把握。”
以上便是给我印象较深的段落。因为刚看完这两段视频时大家还都沉浸其中,比较沉默。我便先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几个片断说了出来,以期“抛砖引玉”吧。
王磊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片中说到很多留守儿童都表示:“我们再穷也不愿意父母出去打工。”
王磊继续说到,自己的家乡是在山东中部,那里出去打工的人很少,而山东东部因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因而出去打工的人也非常少,只有山东西部如济宁、聊城、德州等地出去打工的人比较多。
然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一个问题:为何山东西部的打工者不愿直接就近去发达的山东西部打工而要选择更远的南方呢?王磊说山东东部青岛、烟台一带的打工者是以东北人居多,因为从大连那边直接坐船过来就到了很方便。而且这几年“东北人越来越多。”
王磊又说到,片子中提到的一些父母“(慢慢地就)不给家里孩子寄钱了”,这点他自己“特别不能理解。”觉得“这个很难体会。”后来又说到“是不是他们的工钱被扣住不发给他们了?” 先后好几次的重复也使得我猛然发现,两个片子中好像都没有采访到哪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这一群人作为“反方”根本就没有出现。
王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下家乡现在的状况,“比前两年好多了。”“现在大家都不种地了。种地的话,一个人七分地,一年才两三百块钱。”“还不如去劳务市场”,找到活干的话,“一天就能赚八十块钱。”然后素丽姐问到什么活能够一天赚八十块钱,王磊就继续介绍了一些具体情况,很让我们长了些见识。
艳山说,“最感人的还是来自生活。”又表示,“最难的还是(那些丢下孩子去打工的)父母。”艳山继续说,那些父母“在外面也不容易”,“素质也不高,受各界鄙视,有时又拿不到工钱”,“不单孩子想父母”,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想念与牵挂也是我们难以体会的。
艳山还说小时候有过父母在外不回家自己苦苦等待的经历,因此对那些留守儿童的感觉“很有体会”。说自己在门口左等右等等不到父母回来,便“很失望很伤心地进屋了”。
艳山最后说到一个农村人们的“思想觉悟”的问题。他说自己原来在农村,很有体会,农村人都“很懒”,不知道自己是在活什么。就好像原来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放羊娃在放羊,别人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说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干什么?答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为了生娃。生娃为了什么?为了放羊。 艳山说还真是有点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现在说要帮助农村,但是“不能盲目地帮助”,比如曾有人为一些农村孩子买了电脑,但有些孩子不懂事,并没有用电脑学习,而是打起了游戏,就是显证。 所以我们帮助他们要想想“从哪里帮助?”主要还是要从精神层面,思想觉悟上更多的帮助才好。但是,艳山却认为,“最终还是要靠农村人自己”,“外地人没有办法彻底帮助他们”。
对于这最末一点,海力稍有异议,觉得有很多事情不是农村人可以有办法自己改变的。“农村人被剥夺”,“农村几十年养着城市”……海力还说,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如何如何,税收情况怎样怎样,但是“都用到哪里了呢?”听海力的话,似乎有些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们的不满。
小猛也说自己还是“同情那些父母”。觉得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有社会根源的”,“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小猛的话虽少,但却很切中要害。
素丽姐当听到艳山说到那个放羊娃的故事时,便提出一个问题:那我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似乎“活什么”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农村的人们面对的,城市里的人们也同样得面对这个问题。
素丽姐还说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因而“农村也不是一个概念范围”,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不是太差的农村而言,“其实农村有它的优点优长”。自己从情感上其实更向往那里。那里的“空气、水土、新鲜蔬菜”……
素丽姐也讲到自己的家乡河北那边的农村的一些情况,和山东农村有些像。又说到前段时间听钱理群先生的一个讲座里,钱先生有提到,说既有农村生活经历又有城市生活经历的人其实是最好的。
周楚说到,在农村生活的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除了出来(打工),没有别的选择”。这话也许真是道出了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们心中真实的苦衷。
随后大家的话题有些转移至:城市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压力也有乐趣,是乐趣还是虚荣?不要透支身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等等。
看大家谈论得热火朝天,虽然话题有些偏移,但我也很高兴,因为如同素丽姐所说,城市生活的压力太大,人们很少有机会像我们这样坐下聊聊天的。后来十一点半时,我觉得时间也不早了,就建议大家想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因为我们这是“义”的小组,讨论过后最终还应该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学《千里寻母记》的故事,其中之“义”是体现在田嫂身上的那种对当地所有人都已司空见惯的事情,她一个普普通通无“财”无“才”的农妇却勇于承担起本不甚属于她的“责任”,愿意“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各方面的条件真是要好过她很多,我们应该反省下自己能做些什么。比如,节目中没出现过的“反方”的父母,我们是否能在自己身边尝试着接触一下这些人,听听他们的声音?再比如,学堂暑假去农村的义教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尽心去参与?我想起大家一直仅仅认为田嫂是个母亲所以比一般人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但这次看了节目,才发现还有一个使她尤为关注留守儿童的原因,是田嫂幼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与体验。可见,“经历”本身对一个人的“理解力”与“思想”是多么地重要。过窄的生活半径,必定会限制你的理解能力。因而才会如田嫂所说城市里的人看完那个电视剧后“并没有太多人流泪”。所以我们“义”的小组的成员真的是要走出这个小组,走入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里去。当然,如素丽姐所说,类似“义教”之类的活动,我们以为是自己去帮助他们去给予他们什么,但其实最终肯定是自己的“收获要大于付出”的。没错,真正的行“义”对于行义者本人本心而言,永远是自己所感受到的“得”大于“给”的,永远是外人眼中的“给”大于“得”的。
不知大家还有哪些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评论
——————————————————————————————————
<千里寻母记>这个片名,即最核心地道出了这个片子的主题,是要找回人性最深层的爱.虽然通过这个片子能够广角地折射很多问题,社会的\国家的\伦理的\家庭的,但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人的情感牵动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慈,子女对父母的孝,是人伦的,更是天然的,但常常因为人为的或是迫不得已的时空的隔离,使得人与人之间淡化了少却了这种慈孝之爱,把爱扩展来说,我们日常是不是更少却了一种博爱\仁爱......
一切行为表现都缘自于内心,如果说觉得有什么可以补偿去做的,更切近的莫如就从关切自己的内心做起.外在的行为,包括义行义举,莫不是在触动内心感化内心,二者是不离不悖的.
学堂周日下午放播<特瑞萨修女>,一个为人间带来的爱的和平的爱心使者,哪里有悲伤就要带去欢乐,哪里有黑暗就要带去光明,哪里有仇恨就要带去宽恕.她还告诉我们,去爱远远胜于被爱,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
没有看过这个影片的,不妨再找机会看一看,感受这个内心已经没有阴影完全被光明照耀的爱的使者.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06-04 09:25 回复
--------------------------------------------------------------------------------
义,宜也.也许最大的"宜"便是"仁爱"了...... (秦荔)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06-06 08:21 回复
--------------------------------------------------------------------------------
至今我还没看<千里寻母记>,但看了这两个节目也很感动.也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我生在农村,现在感觉对自己家乡了解一些,但对剧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感觉不理解,所以特别想去南方像湖南湖北安徽等农村看一看.
<千里寻母记>从留守儿童需要爱这个角度展开,已经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使他们的父母留在农村也能使一家幸福得生活,这个问题太大了,可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现在感觉自己能做的就是,既然自己对农村感兴趣,就要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农村,如果将来有机会参与农村建设,就不会一点准备也没有.
我同意王素丽师姐的观点,去农村支教收获大于付出,所以这不是帮助倒是学习,我们年青人如果有志于农村建设,这个抱负的实现最好的方法应是在自己真正从事这项工作时能凭着内心的善真实的实践自己当初美好的想法.
王磊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06-07 16:12 回复
--------------------------------------------------------------------------------
觉得王磊说得很对也想得很深,“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使他们的父母留在农村也能使一家幸福得生活,这个问题太大了,可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也是要靠几代人“凭着内心的善”去努力坚持不懈去做的事情。任重道远,愿携手同行。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07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