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学习总结

“义”的学习小组 第十次学习

时间:07、6、10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1.       程小猛 清华

2.       王晓菊 北师大

3.       郭智芳 北师大

4.       刘思彤 北师大

5.       李佳玲 北师大

6.       李明丽 北师大

7.       周楚

8.       刘莎 北中医

9.       王素丽 首师大

10.      吴秦荔 人大

活动主题:寻找失踪101年的丁天龙

 

        昨天我发短信询问小组成员,今天有没时间过来参加活动?得到的多是因有其它事务而不能赶来的否定回答。于是我今早便只草草印了几份资料就匆匆赶去学堂了。先去西屋,无人,不得入内。一转身,就看见光明兄带着五六个女孩子向这边走来。我迎了上去。光明兄笑言:这些都是今天过来参加你的活动的。我惊喜,一下子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也觉得很感谢光明兄。

        我问她们上几年级,她们说大一大二研究生都有。我还有些习惯性的初次见面时不放松的紧张感,她们也都很友好地微笑地看着我。我把手里的几份资料发给大家,一行五六个女生说说笑笑。很美。一时大家进了屋,我请大家帮忙打扫一下卫生。自己又去复印店多印了几份资料。赶回来时,其他几位组员都到了,时间也差不多九点了,我们便正式开始。

        今天学习的资料是逄老师找的,很早以前就给了我。我自己读后觉得非常好,本来是两三周前就打算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但因为晓清刚好那段日子有时间主讲一次赵氏孤儿,后来又看了一下那个京剧,还有一次《千里寻母记》的视频,于是这个主题就延宕至今。这里说明一下。

        读过材料后,我请大家先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彼此认识一下,然后又大致讲了一下“义”的小组前后里外的状况。

        我说,经常会有新的朋友问我这个“义”的小组究竟是在学习些什么?而我却总是没有办法简洁明快地给他们一个答案。不像《论语》小组,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井上靖所写之《孔子传》。这学期的学习内容?《史记·孔子世家》。明白无误。而“义”这一学习内容则略微显得有点“玄”,因而我们选择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而非直接用经典中的义理去接近这个“义”。

       “义”又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即:不能把它当作诸如“仁、义、礼、智、信”的五分之一这般来看待。它不是一个割裂开来的东西,而是充斥于整个生命的无处不在的东西。不能把它理解窄了或理解偏了。像丁天龙,他捐建哥大汉学系是所谓的“义”举;他对主人的尽心追随又完美地体现了“忠”;他原谅乱发脾气的卡朋蒂埃,此谓“恕”;而他捐建汉学系背后亦隐藏着对祖国的“爱”……而这种种品质在深处其实是相通的,表现为多,根处为一,所以才能完美地统一于丁天龙这位义人身上。

        还有关于在这个小组学习所得的收获。应该说学习“义”之后,你的“收获”其实是“看不见”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是只有你自己才“心知肚明”的。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体悟。哪怕只有一点点,但也会受用。

        最后说了一下关于“付出”和“获得”。这一点我在上一篇总结的末尾处也有提及:行“义”,在旁人眼中仅仅是“付出”,而对于真心行“义”者本人而言,心中定是“获得”远大于“付出”的。

        这是从四月份到现在自己学习“义”的一点心得,希望大家补充:) 后来中午吃饭时又和刘莎还有素丽姐说到以后可以专门抽一次时间来大家交流一下对“义”的看法。

        晓菊说,自己一直很喜欢《三国演义》,因而从前所理解之“义”更多的是兄弟结拜之义等类似之“义气”,现在则感觉“义”这一概念要宽泛很多,像丁龙对主人、对祖国,乃至对全人类,都有“义”在其中。

        智芳说,自己因为最近在忙论文的事,所以看到米亚·安德尔搜集丁龙的资料时,就一直在想米亚是怎么样去搜集到那么多好的资料的……呵呵,我们说大家看资料时有些关注点真是不同啊。智芳又说到自己出来上学时,奶奶这样的长辈会不断地强调“做人”要坚持怎样的原则。智芳说我们现在学习的“义”其实也就是“做人的准则”,每个人的定义尽管不甚相同,但却都要想着“怎样把‘人’字写大”。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细小的事情,但“最小的就是最美的。”

        怎样把“人”字写大? 嗯,这话问得好。

        小猛则说到丁龙虽然身份低微,但心中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这和我们今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今天爱吃麦当劳,爱看美国大片……有些“崇洋媚外”。而诸如美国大片之类的文化餐中似乎更多描述的是一些“人类共通的东西”,而京剧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等却似乎只是中国人比较认同的。小猛还说到丁龙一直都“没有做生意”。而按我们今天人的想法,“傍上了这样一个大款”(卡朋蒂埃),做生意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家便又说到关于“民族自信”的问题。我觉得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是要稍滞后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比如在近代,国家衰颓、民族危亡、经济凋敝,但那种在外侮尚未入侵时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力量却依然延续下来,比如丁天龙。而现在,环境和平了,经济繁荣了,但在这和平与繁荣尚未到来时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创伤与断层却也依然延续下来,所以造成像小猛所提到的那些状况。晓菊也补充说到了近代以来诸如文革等对文化造成严重破坏的历史事件。大家也都觉得近代以来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但好像恰恰给大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而非如同丁天龙那般有坚定的信仰。

        智芳又说到希望多开办一些京剧方面的讲座,因为自己现在的状况就是心里对京剧很向往,但就是“听不懂”。对此小猛说“还是得多听”。

        之后刘莎的发言很深入也很到位:

        一共有三点体悟。第一点,是丁天龙这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记不清是不是这个字了……师姐可以纠正一下^^)特别足。“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肾精足,元气足”。师姐随即又提到自己最近在为《弟子规》找“孝”的故事,看到大舜对百般迫害自己的继母还有不辨是非的父亲却依然是那样的恭孝如初,便在想“舜的大爱究竟源自哪里”?“又没有家庭教育,完全是出自天然本心”,真是“感受到了天地的正气”。 第二点,丁天龙早年在中国所受的传统教育又“加强了他这一与生俱来的禀赋”。第三,到了美国之后,各方面的冲突太明显了,所以回过来反而又一次强化了丁龙的那种禀赋。刘莎继续说道,丁天龙“十八岁去美国,那么一个花花世界”……十八岁还很年轻,“我们现在都比他当时更大”,而自己现在还会有时感觉遇事“没有主心骨”,但丁龙却很不一样。    西方“都是发散的”,像卡朋蒂埃的脾气暴躁,还有他的逐利等都是发散的典型体现。而中国则会更注意“少发散、多收敛”。强调“先收敛再发散”。  丁龙不像学者那样能说出一套东西来,但他的“生命体会到了”。   当丁龙还没有机会提要求时(还未完全取得卡朋蒂埃的信任时)他不会提任何要求,但一有机会时他便提出捐建哥大汉学系这样当是早已深思熟虑的想法。

        对我个人而言,这应该是自己今天讨论中受益最大的一段话了。很感谢~.~

        明丽说到,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学习都还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因而丁天龙很让自己佩服。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学习的目的”。

        周楚则提出了一个颇有“思维冲击力”的解读这篇材料的角度:丁天龙会不会是当时政府培训好了专门派出去的?米亚如今搜集丁天龙的资料会不会是在着手调查这一历史事件?刘莎笑着说觉得很有意思,大家看同一篇资料,果然是有很不同的解读方式。刘莎也用两个简短且大家更熟悉的表达阐释了周楚的意思:“中国威胁论”、“黄祸要来了”。

        呵呵,果然很有意思。不过大家并没有沿这个角度深入下去。以后如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再进一步交流:)

        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一百年后的今天,米亚去查找丁龙的资料,更多的也许并非追根溯源要为自己国家查证“黄祸”在近代史上的源头,而恰恰说明了丁龙身上的大义是多么的有穿透力,能穿越一百年的时间而历久弥彰。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足以令多少人“身与名俱灭”啊。丁龙真是伟大的。他没有被时间淹没。

 

素丽姐说:

        “个人品性的积累到一定时机会发挥出来”,像文中那位粗暴的大亨最终被丁龙感化。好的品性“自有发出光辉的时候”。

        “对生命发问,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

        “别人为何对你有影响而不是相反?”

        “你的眼睛还是向外的。”

        “用自身生命的东西去看外面。”

        “历史积存与身边信息的浸润。”

        “都是在找真、善、美的东西。”

        素丽姐还专门提到前一天晚上的柿园小聚中,味香关于自己家乡的发言。“天地造化的、非常美的。”建议我们把味香发言的录音拷回去,时常“静静听一听”,“可以化掉我们内心的一些阴影。”素丽姐也专门提到学堂最近为义工们放映的一部电影《特瑞萨修女》。影片里面,特瑞萨修女说:“好的印度徒是好的印度徒,好的基督徒是好的基督徒,好的穆斯林是好的穆斯林。”  素丽姐补充说,“不分国家了。”“一种超脱政治的视角”,“思想上有一种贯通。”

        佳玲这位大一的小师妹最后发言。她说听我们大家讲的时候自己“很有感触”,但让自己讲则略微有些感觉“表达不清楚”。我说没有关系的,有多少讲多少就行。呵呵。佳玲于是便专门提到了文章题头处卡朋蒂埃对丁天龙的评价:“一个与生俱来的孔子追随者,一个行动上的清教徒,一个信仰上的佛教徒,一个性格上的基督教徒。”佳玲说丁天龙可能本身都不知道那些种种宗教的教义究竟是什么,但却把它们都“实践出来了”。

        之后佳玲又提到关于“民族自信”的问题。佳玲认为当时(丁龙的时代)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更有民族自信的,有很多身份较低微的人也是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不如外人。而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的民族自信也确实是在一步步提升的。

        对此,我也有一点小小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觉得大家前面所讨论到的“民族自信”可能更多的还是针对所谓“读书人”而言。那些深入地学习过并且真正理解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们。丁龙虽是以“华工”的身份出现,但他所实践出的种种品质足以把他归入“读书人”之列。而我们现在,很多“读书的学生”似乎却并不是道地的“读书人”,把自己民族文化中神韵性的东西知识化了,如同佳玲说到现在很多人信基督教“是为了能学习《圣经》”。离开了文化这一精神源头,“民族自信”又从何而来呢。不过,佳玲提到的那些内容从普通大众的角度而言还确实是很准确的。国家不断吃败仗,民族危亡了,自然大众的自信心受挫;民族独立了,经济发展了,自然大众的腰板能挺得更直。很感谢佳玲的发言对我们之前的讨论做了一个补充:)

 

        简单记录至此。

        这次学习,我最深的感受有二:一个是大家借每次的学习资料这一载体总能进行充分的思维碰撞,碰撞多了,便能打下自己一向的粗心浮气,变得虚心了,肯认真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并能从任何一个人身上受益了。第二点则是:做很多事情时,最终得到的最大收获并非是刚开始计划做时所能预想到的。因而除开一步步认真、耐心、无所求地去做之外,那真正的收获不可能被体悟到。   苟能坚持,必有收获。共勉!          

评论
——————————————————————————————————

要补充一点:

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卡朋蒂埃问丁龙,对于他这么多年忠心耿耿的服侍,想得到什么回报。丁龙的回答出人意料:希望在美国最好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让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明。”

我们刚开始读这段话时都只是注意到了把重点词更多地放在“中国”这里,觉得丁龙希望把中国文明推广在美国。可后来听了素丽姐的发言后我们猛然发现,好像这段话也可以试着把重点词放在“美国”这里也讲得通。美国文明自有它的好处,却也有不足处,而来自大洋彼岸的另一种东方文明也可以补充之。所以把中国文明在美国推广的同时也是对美国文明自身的一种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丁天龙的“义”就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对祖国的民族之义了,还可以扩展至对全人类的“义”。而这种广博的对全人类的仁爱与义也确实是符合丁龙所信奉的儒家思想的。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11 10:35 回复

--------------------------------------------------------------------------------

 

还需补充一点:

刘莎讲到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像丁龙和大舜就是先天的元气格外充足之人。我就想到儒家讲“有生而知之”,“有安而行之”,,同时又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这也就提示我们,禀赋不如他们,所以才更要努力,借后天的学习去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学问贵在变化气质。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11 10:44 回复

--------------------------------------------------------------------------------

 

能够和那么多有见地的师兄师姐们交流,觉得自己真是收获了很多,不管是品格还是视野.自己真是太荣幸了!有空的话会过去的!(佳玲)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12 08:25 回复

--------------------------------------------------------------------------------

 

很喜欢这种讨论的形式,青年人交流思想互相补充的感觉很好.尽管只参加了一次,但收获颇丰.在大学的最后二十天里我会尽量参加的.(明丽)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12 08:27 回复

--------------------------------------------------------------------------------

 

呵呵,很高兴佳玲和明丽第一次参加活动就感觉很有收获  我们也从北师大晨读小组的各位新朋友身上获益不少:)

的确,小组活动的重点不在每一个故事本身的学习,而恰恰在于借助故事这个载体而进行的青年人间的交流,并通过

有效的交流而最终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行动上.

欢迎有时间时继续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哈!

不论你是在读书还是已经或将要毕业,不论你的空闲时间多或少,来了学堂就是学堂的朋友,希望每次在学堂与朋友们的

交流都能够充盈我们的心灵,并把这内心的平和喜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6-12 08:43 回复

 

一年多后了,猛然间又想起丁天龙。于是回头重读这篇学习记录连同前面的材料。感慨很深。现在明白了为何逄老师希望我们首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来学习“义”了。像我现在,真的是很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人(而非其它)来见证这种力量(这种感觉非常强烈)。需要一个人站立在自己前面。

“别人为何对你有影响而不是相反?”素丽姐问得好。丁天龙“十八岁去美国,那么一个花花世界”……刘莎捕捉得很敏锐。十八岁,和我们从天南地北来北京读大学的年龄是一样的啊刚好。为何这花花世界对他没有影响,反而是他对一位深受美国本土文化浸染、深得本土文化三昧(因为Carpentier其人无论是早年作为一个哥大学生还是之后在事业上的打拼都相当成功)的人影响至深呢?  “自己现在还会有时感觉遇事‘没有主心骨’”,刘莎的这个说法也真的是很贴切啊。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而“没有主心骨”,也即易受他人影响之谓。古人云:“涵养此心,不为外物所胜。”“为外物胜”,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丁龙还没有机会提要求时(还未完全取得卡朋蒂埃的信任时)他不会提任何要求,但一有机会时他便提出捐建哥大汉学系这样当是早已深思熟虑的想法。”刘莎真是捕捉得敏锐。“深思熟虑”,确实是深思熟虑。我推断,丁龙早年在中国时一定是上过学、受过先生教导的。因为,“本心之善”对很多人来讲还是相对较为容易的(只要受现代文明或者后天机心浸染较少,即使未受过教育,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并非每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善良、勤劳、恪尽职守的人都会有像丁龙一样捐建哥大汉学系的想法,更不会有像丁龙一样当尚未有机会提要求时便不提任何要求的深沈详察、与当时机来临时便牢牢抓住并最终实现初衷的勇气与智慧。丁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智、仁、勇三者皆备的。

                                          (秦荔 081222日晚补充)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