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零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主持人:吴秦荔 刘莎
参加者:
刘莎 北中医 大四
程小猛 清华 研二
张慧 民大 大一
王素丽 首师大 研二
吴秦荔 人大 大三
主要学习内容:
刘莎师姐找到的“义”的故事,一则新闻报道:“好人谢延信”。
我和刘莎师姐还有程师兄先到,打扫了一下卫生。张慧师妹和素丽师姐因为堵车晚到了一会儿。
刘莎师姐最先了解到谢延信的事迹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因而比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平面媒体的报道材料更有真实感和冲击力。师姐说她当时“非常感动”、“看哭了”的一点是老谢自己因脑溢血而对过往的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于是记者采访时都是他的岳母帮着他来讲。八十多岁的老人,对老谢所做的件件事情却都记得“清清楚楚”。
刘莎师姐:
心中没有庞杂的东西,不为自己找任何退路和借口。
心中无杂念,无犹豫。
孝身,孝心,孝性。老谢都做得很好。
(补充王凤仪先生所说:“孝亲必得孝亲之三界。”三界指着性、心、身而说。孝身要从父母衣食住行上留心,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服持。孝心要处处顺从父母的心,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孝性尤关重要,要时时顺着父母的性,使父母心中欢喜,按着父母的五行性,随快随慢,务要使老人天性和乐,面无愁容,即是将父母送到天堂上;不使老人动性,含饴弄孙,以乐天年,就是将父母送到佛国里。)
笑对人生。
生活苦,没真把他苦死;生活难,没真把他难住。
不能说“佩服”(“佩服”不足以贴切地表达)。
“晚上就睡在病房冰冷的水泥地上。”他并不是痛苦地做的。
他身上的“义”是十分立体的。从想到做。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农村,很多人都不希望老人活得太长,不觉得老人长寿有价值。但老谢让自己的岳父母尽其天年。
一诺千金。
程师兄:
有一点不太懂的地方是:婚姻是否只是两个人的事?和岳父母的关系问题。
谢延信把夫妇之“义”上升到了家庭之义。“义”在这里得到升华了。历史上还有其它一些政治婚姻,则就更进一步升华为国家大义了。
文章中没有说到他自己的父母。
老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和体现了“义”,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
当今八十后实施计划生育,福利条件也不完善,可是我们必须要承担。
他的女儿他没有亲自照顾,但“大义”却是言传身教了。
感觉程师兄的思维很有学工科的那种严密性,给我们一些新鲜的视角。
传统观念中,婚姻的确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老谢当然是浸染于这种观念中的。不过,文中也提到老谢的妻子临终前把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老谢,所以老谢的所为既可以说是承担自己对合而为一的大家庭的责任,也可以说是履行对妻子这一个人的诺言吧!
我们也都一致认为在西方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原因则很明显:因为婚姻确乎只是两个人的事。
“义”的升华。确实如此。这其实和上一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婚姻只是二人之事,则也无所谓升华与否了。升华,意味着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责任。
程师兄提到了老谢的父母和女儿。“义”必定是一脉相承言传身教的。
我注意看到文中所附几张谢延信的照片。张张图片上老谢的脸上都泛着笑意。相由心生。行义之人心中的那份安详喜乐,确实并非以功利标准处世的人们所能轻易体会。
“娘,俺永远不离开恁,照顾恁,照顾恁三口。”多么生动的直接引语!
老谢为瘫痪岳父僵硬的四肢活动时,岳父由于疼痛难忍,就会骂老谢;岳母也说自己因脾气不好,有时会吵女婿两句。可对于岳父之“骂”、岳母之“吵”,老谢总是一笑置之。
岳父之“瘫”与变英之“瞎”,实是上天之不公!奈何雪上加霜?而读至老谢的第二任妻子,另一个好人谢粉香的出现时,方觉上天还算公平,苍天还算有眼!
老谢“喜欢豫剧”、“喜欢书法”、“心灵手巧会编提篮”……他的生活多么有滋有味啊!在这生命情趣上,我们有时也会自叹弗如!他哪里苦?如同老谢自己所言:“有苦才有甜,甜与苦相连,甘愿常吃苦,才能长久甜。”苦中作乐,方是至乐。
张慧师妹:
都叫了一年的爹娘了,不可能坐视不管。
碰上这种事的人不多,但都应该这样做的。
换了谁,心中都不会落忍。
呵呵,觉得师妹可能真是说出了老谢心中的那种“自然而为之”的感觉。老谢其实并没有多想,不懂义的升华、不懂孝身孝心孝性,也没考虑过婚姻究竟是两人的事还是两个家庭的事之类,甚至可能从没想过“义”这个事情。只是因为觉得“应该这样做”,只是因为“心中不落忍”,便做了。“义者,事之宜也。”诚哉斯言!
素丽师姐:
我们接触书本太多,阳春白雪的东西太多了。
但有时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如老谢戴上手套为岳父抠大便)好像也就是一念之间就可以一下转换过来。
固有的良知每个人都不缺,但是后天的乖僻、性格上的不完善,让我们的良知被遮蔽了。
谢延信的性格的由来?
把他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回到我们的身上能发生变化。
将心比心,我们能不能做到?
平常中有很多不平常。
要往深里去看透他。
真理和谬误真是一步之遥,甚至是半步。
我虽然比你们年长几岁,但也没有当过父母,我们体会不到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最自然流露出的爱的情感。
素丽师姐很注重一个“反归于己”。是啊,我们学习这些感人的“义”的故事,最终是要回到自身的。“我们能不能做到?”如同程师兄的那个问题一样,老谢的性格及“义”之由来?如何能回到我们身上发生变化?
前面说到“义”是事之宜也,是应当做的事情。而这“应当”的感觉何来?恰恰是来源于素丽师姐说到的我们缺乏的种种“(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最自然流露出的爱的情感”啊!现在我们还没有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真切之情,独生子女也缺乏手足间的真切之情,“大家族”的消失使得人们缺乏了与之相应的那种对周围人的关切与责任。关注也无责任也无,又何来“应当”呢?现在人们有的似乎只是“不侵犯别人私人空间”、“各管各”式的互相孤立。所当行之事似乎在减少。
很遗撼因为十点半时我和素丽师姐要和《论语》小组一起去香山,所以这次活动我们就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下去。这次学习的气氛很好,每位成员的发言我都很受益。还有很多我没有来得及记录下来的真知灼见,希望小组成员可以补一下:) 对于讨论中没有尽言的问题,可以在这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