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RAL AUTONOMY OF CIVIL SOCIETY
公民社会的道德自主性: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关于中国经历的回顾
(宗树人先生提供其2008年夏季挪威国际会议ppt的汉语版本)
David A. Palmer
Dept. of Sociology, Hong Kong University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
演讲目的:
1- 首先观察中国公民社会的若干现象;
2- 描述中国许多基层民间行动的基本讲述和动机的一些特点;
3- 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些普遍原理,以便更好地从总体上理解公民社会的角色和潜力。
我的背景及社会参与:
1-曾经参加加拿大学生活动和环保组织、巴基斯坦的社会发展教育项目。
2-作为巴哈伊信徒,努力促进世界公民意识和基层民间行动的能力。
3-作为研究中国民间文化及社会的人类学家,相信中国在将来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会做大贡献。
我的学术研究:
1- 华人世界的灵性与宗教运动和团体。
2- 在中国 “公民社会”团体的形式中,发展最广泛的包括灵性与宗教性的:地方庙宇、佛教居士和民间儒家团体、气功和灵修团体、家庭教会和穆斯林团体等。
3- 其次,非宗教性的民间行动的意愿也通常发自强烈的精神或道德情操。
4- 西方最关注民间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但这并非主流。
一个例子
一耽学堂的创办人逄飞,此学堂倡导儒家精神,义务为社会服务。
1——“中国特色的公益活动”。
2——“公益团体的首要角色为社会教化”。
3——“草跟团体有意无意地都在进行社会教化”。
观念问题:
1- 西方对公民社会的论述一般强调抗议行动,做为公民社会体现自主性、确立其独立性并展开民间社会空间的主要途径和渠道。这样的行为最受关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2- 在中国尤其如此: 西方对中国公民社会的论述,视公民社会运动为促进中国自由民主化、挑战社会主义专制的主要力量。因近30 年没有达到此结果,该论述认为是一次又一次破灭的希望。
3- 此论述忽视和否定了绝大多数中国民间团体的自主性, 因为他们尽量避免与政府冲突。
现实问题:
1- 在中国,搞抗议活动是非常危险的; 合作更有效。因此,在体制内行动的现实动力较大。
2- 和谐、尊重权利和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化强烈的价值取向:尊重”国情”不仅是外部强迫或现实考虑,还是共同价值的结果。
结果:
1- 中国公民社会愿意遵守政治体系。
2- 公民社会参与了社会的总体演变,但不企图直接改变政治体系或反对政权。
3- 中国的公民社会没有明确界定或法律范围,制度松散, “公民社会”的认同不明显。中国有三百多万个公民社会团体,但大多维持时间不长。
公民社会的自主性来源于哪里?
1- 被卷入政治逻辑的危险——或冲突和斗争的逻辑,或被政权利用的逻辑——。
2- 被卷入经济逻辑的危险:强烈的社会和政治压力的迫使。
3- 政治和经济的”游戏规则”为公民社会的陷阱
公民社会的道德自主性:
1- 在关心他人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关系,而不是为了自我权力和物质利益的斗争关系。
2- 只有当社会关系以道德原则为基础,而不是卷入政治斗争或经及交换的逻辑中时,自主性才能产生。
道德理性:
1- 道德是各行各业的人讨论的共同话题。
2- 在中国,道德论述在日常交流、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政治思想和在有关 “公共道德” 和腐败等社会问题的讨论中遍地开花。
3- 中国人对道德的论述和西方人对自由的论述
从道德论述到实践:
1- 大众对道德的讨论引起有意识的思考和对道德规则的探索,最终导致集体行动。
2- 通过爱心行为把道德价值付诸实际:如地震灾后安抚。
3- 当意识到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道德基础虚弱时,人们便开始寻找或创造基于道德价值的另一种社会关系。
道德理性的规则:
1-政治和经济关系基于个人利益、权力的关系、“你”和“我”、 “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交换或协商。道德理性则基于自他一体的精神,以无私的理想和整体观为主,而不是二元化对立的世界观。对他人的关心——尊重、亲情、关心和爱情——是行为的动机和标准。道德增长的内在努力表现为对他人的态度上。
2-道德动机被付诸实践后,在公民社会团体的内部关系中表现为:
- 为别人的服务和为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氛围
- 与所有成员磋商和探讨。
- 培养所有成员的才能;
- 公平地、仁慈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该团体在涉外关系中将体现同样的社会关系模式
3-大部分的团体起初时关心范围和能力有限。但当道德理性扩展后,可以涉及所有当代主要“公民社会”关心的问题:环保、妇女和儿童地位、少数人群的权利、资源的平均分配和世界和平等。还涉及国内外有相似理想的团体的联合。
风险:
违背道德理性原则的风险:若团体的内部关系或涉外关系最后
顺从了争权斗争或谋利的逻辑,此团体只能成为该逻辑的变种,
它能够有意义的改进社会的潜力将减弱。
增强公民社会的能力:
致力于道德理性反省和讨论,寻求集体行动,实现道德价值。
-保持谦虚地学习态度而不是自命清高: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
-在此成长的过程作为主线来管理组织;
-将意识和实践的范围扩大到人类道德更广泛的领域。
和谐社会与全球文明:
1-道德理性为社会和谐的基础。
2-全球化的两个过程:破坏性和建设性。
3-扩大到关心全人类的道德理性是建设性过程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