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义塾”问答录

200611月)

问:何谓“塾”?什么时候出现“义塾”?古代义塾有何作用?

答:《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郑玄注:“古云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塾”是西周设置于地方的基层民众教化施行单位,有牧养教育的作用。西周时学在官不在民;春秋时则学问下移,教和学可以相长,私人办学兴起;汉代盛行有学馆、精舍、家学等,学派相传;隋唐以后,讲教形式及名目日趋繁多,中有“村塾”、“义学”等;至宋代出现族塾义学的兴起,规模不等,盛于民间。义塾,就其形制的稳定、教育教化对象的专注(本族或乡里子弟)和基层影响的卓著来讲,应该是始于宋代。

其中,以名相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兴办的“范氏义塾”为著,它由宋至元、至明、至清宣统,前后历八百余年;另,有宋学者石渥、石待旦在新昌创建石溪义塾,延请程明道掌管塾事,等等。

在元代有横溪义塾、吴氏义塾、鹤陵义塾、茜冈义塾、东阳义塾、安田里塾、遗安义学、龙渊义塾、中山书塾、篁村义塾、儒林义塾等等。又,在清代仅杭州府治所在地就有宗文义塾、普济堂义塾、元善义塾、蒙泉义塾、正蒙义塾、辅仁义塾等等。以历朝历代而言,自宋以后,义塾总量数多至难以计算。

义塾的作用,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伦理生活的教化,不只童蒙启迪,而且规正人心,并且由于它是在最底层的生活形态展开,与家规族训、村民乡约、地方风气有一种较紧密的结合和互相的生成过程,从而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建构。义塾,代表着文化的“土壤形态”和学问的“原生形态”,它是最富有朝气、生机和活力的一线教育,对于一个真正有志于学问之道的学人来讲,它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令人向往的生命实践形式。

 

问:学堂为什么提出建立现代义塾,而且是连锁义塾?

答:建立新中国后,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国民综合素质(如识字扫盲、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体尊严与幸福、公共道德空间、民族气质与社会心理氛围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性的民众教化问题,教育将不只是限于知识与年龄升级的体制内教育,而是含括体制外教育在内,成为基于时代特点与现实要求的以生命或者人格养成为根本定位的教育。如何更好的发挥体制外社会空间、资源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的使体制内外的教育步调一致、和谐共振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何更好的保障社会性的民众教化在文化社会建设和民族精神弘扬方面正确的导向,这些重大问题通过学堂六年来的一线实践,我们摸索了初步的经验,其中,具有现代特点的义塾形式及连锁义塾的项目,我们认为是可以实行的。

 

问:从学堂角度如何看体制内、外教育的现状和关系?

答:学堂一直在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积极参与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学方面(语文教育的重新定位、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等)起一个带动、促进和辅助的作用,同时我们在体制外的广大空间里积极探求各种有效资源与社会心理节奏共振的整合、激活模式,如中国特色公益事业平台的结构要素、转型期文教义工体系的作用及在社区、农村等环境下的具体形式。

最近,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国家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在大中小学的课程科目设置上有所重视和强调,而同时全国许多的大中小学校也都逐步的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内容比重,这是一件大好事。毕竟,体制内的教育培养着一代国民的根本,孕育的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它在不断的努力和改革,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虽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但是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有它的艰巨和繁难,社会期待应保留有适当的空间和弹性。

同时,我们注意到,社会各界如此长期的持续关注和呼吁教育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偏重于日常伦理规范和道德生活秩序方面的问题;明白的说,现在的中国教育其实是“大国民教育”的范畴,需要通盘考虑,全面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联动,体制内外有共同的方向目标,各展所长,相互呼应,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可以相信,社会公众层面的积极行动和道德努力所感召和聚集的正义风气、良知力量,将为体制内的教改实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和生活环境,老中青少人人受益,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的最优最大。

所以,体制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以无视或者低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对体制内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开发民众自我教育、自我教化的社会现实空间。

 

问:学堂的现代义塾的定位、目的和成立背景是怎样的?与古代义塾有何同异?

答:社会是一伦理的共同体,教化是一价值的凝聚力。我们定义现代义塾是基层社区的公益行为,是民间自发的自我教化。连锁义塾项目集民间性、公益性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于一体,采取塾师义教授课的方式,教授社区内学龄儿童识字学文,明礼成德。它立足生活的本位,突出社区的教化,旨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家庭伦理教育,培养亲爱友善氛围,提升文化参与意识,服务社区和谐建设。

这个项目的酝酿有六个时代性的背景:

①现代化进程中渐近成熟的社区发展和小城镇发展——社区成为基层教化单位;

②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老年人不是问题和包袱,而是社会心理资源最宝贵的“生命高端”;

③道德教育、家庭伦理的普遍重视和需求——基本生活伦理正在重建之中;

④公益事业和义工精神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民间的热情参与空前高涨;

⑤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在民间教化方面的缺陷——学院派学者以讲话为职业,失位;制度化学术以形式相标榜,无根;

⑥大环境好,时机合适——内外上下共求和谐。

其实,与古代义塾相比较,学堂的现代义塾最主要特点在于更加突出了“义”字,甚至是以“义”统“塾”,“义”体现在方方面面,尽量以不花钱、无成本的方式,以一种简洁、愉快、易行、能长久、生活化的方式,行动—感召—再行动—再感召,区内开放,人心互动,让每个人内心的善良、正义和美好的一面都实现出来,这是一个大家互相帮助走路、走一条共同的路的过程,从充满德行智慧的老年人开始,到小朋友、到家长,老中青少一盘棋,义塾或者义塾的教学在这其中起到灵魂式的“源动力”作用,是作为整个基层教化的主线而发挥举重若轻、执简御繁的作用。

在唐宋时期,义塾为宗族兴办(世家大族和普通宗族),而今天的义塾由民间公益而成;在教育对象上由宗族子弟变为小区内居民儿童,由专门的授课而变为自愿的业余方式;塾师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他们以前大部分并不是专业教师);这样子的教化方式不再是单向为主的,更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多向多维,甚至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教化作用不是静态的或者旁观的,而是主动的和激发式的,将引动一系列热烈的共鸣和投入其中;它是基层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自觉的自我陶铸,它展示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趋势,随时与大的脉动发生紧密的谐振。

 

问:学堂对于塾师有哪些要求?如何招募和培训?

答:事由人立,塾师是义塾的根本。学堂特别重视塾师的培养和成长,因为实际教化作用的成效也完全起决于塾师的人格力量、道德品质,我们觉得“有志于学”和“担当道义”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有志于学是说,不只是能教什么、会教什么的问题,而是说对于人生的学问有一种孜孜不倦必求深入的愿望,愿意在自己的生命经历上、生命境界上努力的体会和落实;担当道义是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区内风气的改善、道德人心的教育、优秀文化的传习做一些具体的宣传、教学和实践工作,充分发挥身教言教的作用。

只有表正乡里,才能够以德化民,只有教以义方,才能够敦睦成俗。彭飞老先生在涿州文昌祠就是这样做的。凡有意愿成为义塾塾师的朋友,年龄在55岁以上,身体健康,都可以与学堂直接联系;经过培训(常规2-6月)和实践(常规1-3年)符合标准可以考虑成立义塾。

 

问:为何义塾塾师招募只针对55岁以上的老人?在具体教学上有哪些特点?

答:学堂招募55岁以上的老干部、老教师和民间文化热心人士作为塾师是基于以下考虑:这些老人家生活一般没有经济压力,时间宽裕,为人稳重成熟,有责任感,热心积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学习的志向,他们在社区内德高望重,有影响力,可谓言教身教日常生活化。

义教是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展开,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不刻意强调学生数量和时间,甚至不希望太多学生,而且以社区内的为主,自然而然,与“办班”、“培训”等在心态上有本质性的区别,没有急功近利、外求的思想;在普及、宣传和教学的内容上,以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为主,包括近代革命美德,提取其与日常伦理生活文明礼貌、修养行为等相关的内容,同时也侧重于汉语识字、古文和历史常识等内容的学习。

 

问:对前一阵子媒体“民间私塾报道热”有何分析?

答:一、对目前教育问题要有清醒而无错位的认识。目前阶段的中国基础教育必须是国家行为,它体现为法律的意志,它保证大多数人的平均受教育权利,让一个孩子能够和与他同龄的其它大多数孩子共同的生活、学习、进步,这是体制内教育的最基本作用,任何封闭的或隔离式的教学作为理念上的定位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二、希望关心此事的各界要实事求是的讲话。

三、真诚的文教事业珍惜“名”,名实要相符,不可“浪费古人的名头”,否则害莫大焉。

四、我们觉得“私塾”这样一种古老有效的形式,应当在现时代的情况下基于公益的方向、社区的平台和教化的需要这三点考虑,而以“义塾”的定位而取得它的现实合理形式,这样的义塾可以在体制外的全民教育中起到极大的支柱作用,它是公益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基层教化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问:学堂连锁义塾项目的目前实际操作有哪些考虑?

答:在五年经验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深入总结,另一方面也要探寻其他更有效的方法,丰富和拓展义塾的教化空间和教化形式。我们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如社区系统和教育系统)对此能够予以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想,我们每一个公民、社会的一分子,都应与国同心,把为社会的奉献当做自己的本分,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事,大家做,是义务、是责任,更是我们的光荣和尊严!学堂期望有越来越多的热心朋友关心和参与到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当中。

 

 

附:一耽学堂成员进学修德成长等级序列示意图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