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人文日新   从青年起(2002.08.01)

杨汝清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青年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被隔断了。面对这种断裂,北京大学毕业的哲学硕士逄飞在思考:中国的传统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这样一种独具个性,极富内涵的文化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仿佛走到了尽头。他认为,青年人有责任高扬人文日新的大旗,于是他和他的同道者开始了行动。20011221第一张招贤榜分别出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北师大、社科院研究生院,一耽学堂这个名字便在诸多学子平静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一耽学堂,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在招贤榜上,一耽学堂这样介绍自己。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体认,短短一周,便有50多名硕士、博士加盟一耽。

理想者的憧憬总是甜蜜的,但追求理想的道路却是苦涩的。一耽创办初期,也曾屡屡碰壁。由于以文化之名行骗之事时有发生,有过受骗的经历或教训之后,学校和家长对类似的事情有着本能的警惕。同时,也由于几十年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巨大惯性,许多人都已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育,缺乏对于人文知识接受过程特异性的深刻体会,对一耽学堂的主张持漠然的态度。对此,逄飞并未气馁,他多次往返于一些学校进行沟通,反复阐明一耽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进行文化传承的公益团体,与学校的合作是纯义务性的。
他的真诚与执着换来了认同与肯定,今年上半年便有海淀区城府路小学等4所学校的39个班开设了经典诵读课,并纳入到学校的总体教学安排之中,内容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为主;同时,在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开设了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深潜于文字背后的意韵,这种言外之旨仅靠一次阅读是无法捕捉到的,必须通过大声的诵读,反复的吟咏,才能使其再现于心中,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即此之谓也。不仅要求学生诵读,学堂的义工也以所在学校为单位,成立晨读社不断地诵读四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中小学生讲课,使这些博士、硕士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更加深刻。

包胜勇(北大社会学博士,学堂最早的骨干人员):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是一杯水,一桶水,还是一缸水?我们的水有多少能倒给学生?往往这时候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准备。

徐慧璇(北大教育学硕士,一耽学堂小学教务干事):传统文化,简单的理解就是经过历史沉淀而留存的文化。传统之所以可以流传,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理性也好、工具理性也好,都与当时的社会心灵相协调。但那些超越国界、超越历史的,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传统却成为人本身之需。天不变、道亦不变;人不变、性亦不变。这些精华,并不能仅从社会化的影响获得,它们往往是以书籍、文物等形式呈现于后人,而由后人不断地去探索,理解,升华。这样的传统超越生活又融于生活。超越生活,因为其论述是抽象的理性,而社会化的浸染作用终究有限;融于生活,因为其真正获得是从身体力行中来。于是,知与习成为必须。

包萧红(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教务干事助理):我不想过高估计传统文化的力量,作为彼时社会的产物,它已失去一部分生命力,也不应该再担负起训导人心的责任。但我想站在一个后来者的立场上客观地说,我们今天缺少的东西也许正是我们昨天毫不留情地抛弃的东西,现在捡起来还不是很困难。传统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礼仪教条,它是内化于我们血液之中的基因,与生俱来,不是你不注意它它就不存在了。总有一天我们会感到需要它,就像需要那片心中的绿地一样。

一耽的年轻人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不是简单的对纸面上的文化典籍进行授受的工作,而是透过纸面悟察其内在的、本原的东西,因而必须弃绝机巧,戮力前行。现在,他们正在行进的路上。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