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学堂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公益性民间团体,其发起人逄飞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从筹备到主持一耽学堂的将近四年的公益活动中,逄飞个人在思想上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从个人理想到社会需要
纪娟丽
在2000年冬天,北京大学三角地的一则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耽学堂,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现面向文史哲等专业学养醇厚,术业专攻的博、硕士学生诚聘以下教席……”这张广告是一耽学堂的“招贤榜”。2001年1月1日,一耽学堂第一次学堂会议举行,这次会议聚集了博、硕士学生三十余人。逄飞回忆说:“当时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整个学堂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开会用的会议室还是趁元旦放假在北大借的。”一个2000年毕业的北京大学硕士生,在毕业的那年就单枪匹马地创办一个公益文化组织,这在当时是不为很多人所理解的。
逄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在上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接触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可是,接触越多他就觉得越孤独,因为身边没有可以交流的人。毕业之后,他去了一所民办大学,原以为找到归宿———传承传统文化的他发现学校只是打着文化的招牌,主要却是商业的操作,于是,他辞职了。
没有任何工作,逄飞给人作起了家教,教一个小学生学《孟子》,在这期间,他感到很高兴、很快乐,虽然报酬非常的低,可他丝毫不计较,他甚至对家长说,如果有困难的话,不需要钱他也可以做。一个月后,他来到一家报社工作,收入稳定的他却不开心了,反而抑郁起来。
回想那段工作的经历,他说:“我其实想干一件能让自己内心快乐起来的事儿,至于报酬那都是无所谓的。”自此,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那份感觉又重新浮了上来,他开始思索文化的出路。与其在抑郁里煎熬,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儿。于是,他开始“招贤”,并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创办了一耽学堂。说到办学堂的初衷,逄飞说:“说实在的,当时是想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重续与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另外就是觉得年轻人做事很浮躁,大家的道德取向、价值标准、伦理尺度等都普遍存在着问题,我觉得这是当今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上的失败。”
学堂成立之初,学堂在中小学开设了经典诵读课,逄飞不仅要考虑到学堂的经济来源,还要处理学堂的大小事务,同时,他还亲自参与教学,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常常让他疲累不堪。可是,逄飞说:“看到这些孩子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浸润,看到中国古老的文字深化到新一代人的血肉里,我感觉无比的幸福。在我内心快乐起来的同时,看到周围的人因我而快乐起来我就觉得一切都值,这是对我的肯定,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国学的希望。”2002年,逄飞以一耽学堂总干事的身份参加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组织的培训。这次培训让逄飞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事业,是一项文化公益的事业。“在我工作的实践中,我看到了社会需要国学。我越来越意识到一耽学堂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这是一项大家的事业,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事业才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设的事业。”此时的逄飞已经把传统文化的传承当成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学堂一直在不断探索更光明的道路,5月30日,学堂推出了首批传统文化蒙学私塾授课教师。学堂还培养了一批具有投身公益,传承文化的优秀志愿青年,他们把做事、进学与公众、公益统一起来,通过奉献大众实现自身成长。如果条件成熟,学堂还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堂的连锁公益机构,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学习。”
成就一番事业是艰辛的,更何况是一项传承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公益事业。当记者问及逄飞是不是很累,有没有压力时,逄飞笑笑说:“责任是幸福,担当是快乐,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我一直是身心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