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现代古学堂的故事(2005.01.07)

朱江明

 

图片提供/一耽学堂

 

找到一耽学堂

近日,记者抱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一耽学堂———北大西门外(承泽园17号平房)的一座小院。这里甚至连个招牌或者标志也没有,转了半天才找到。通共里外两间房,墙上挂满了字画,大多都是儒家经典警句,正墙上挂着先师孔子行教像。四面靠墙立的都是书架,架上满是幼儿启蒙、儒家经典和四书五经、各界捐赠的文史哲类图书。里屋则是一个小会议室,一台电脑之外,素墙上的书画衬出斗室的雅静。

学堂的总干事逄飞其时正坐在外屋洗白菜,看见笔者进来就示意让我坐下:地方不太宽敞,随便坐吧。笑了笑,放下手中的菜跟我聊了起来。

说起这个学堂草创的经历逄飞显得很淡然: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觉得所有的工作都不适合自己。可能有点好为人师吧,我就喜欢讲学,从吉林大学哲学系一毕业就想着这件事。但我实在不喜欢按照教学大纲讲课或者给学生考试出题。所以就琢磨着自己感兴趣的讲学方式,体制外的某种讲学方式———20001221那天,我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几个主要大学贴了海报,叫招贤榜,招募义工进入中小学课堂讲中国文化,没想到一周左右就有30多个博士、硕士闻讯来找我,都特热心,我也特兴奋,赶紧就去联系小学校,说免费让大学的博士、硕士给学生讲课,讲传统文化。有的学校不搭理我,有的学校将信将疑,最终在成府小学开了第一次课———于是我这事儿算是开始了,一耽学堂也就算成立了。

在最难的路上,走一走

这时候其他几个一耽学堂的职员已经把饭做好了,逄飞让我一起吃。主菜是被称为学堂特色菜的三清汤,其实就是清水煮白菜加盐。所谓三清是清水青菜清肠胃的意思。另两道菜是炒白萝卜和咸菜,据说这样的伙食是大家最寻常的菜单。一来做事情需要经费,学堂必须节俭;另一方面,吃清淡些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心情也恬淡一些,算是学堂的一点小小的文化传统吧。

做事第一,静默为主是学堂里约定的做事风格,写在学堂的办公室门上和义工培训手册里。

吉大哲学系毕业后,逄飞又在北大哲学系读研。到今天为止,逄飞就没干过别的,全部精力都搁在了一耽学堂。开始时我会首先试讲,后面做联络、组织、协调等工作,现在去讲课的,是来自首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第一年即有百余名义工,四年参与过教学的有300余名,报名者超过900名。他们凭着心,把自己所学一点一滴教给有机会听讲的孩子们。这些学生现在也许已经不记得他们的老师长得什么样了,但是每次听到教室里传出我们讲学时教给孩子们的古文课文,我都会觉得非常享受。

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

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

这是一耽学堂的简介中所写的致力方向

从学堂初建,直到现在,这个学堂能活多久的质疑就一直有。在这个超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里,走到小学生面前去一字一句地讲古文,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之不合拍的一件事。我们不是在复古,我们只是想从中国人自己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入手,寻找与现实社会的一种纯真的、文化的沟通。逄飞说,在讲学、讲文化的同时,也就造就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文化感受和文化积累。我最希望的是:我和一耽学堂、一耽学堂和一群讲学者、一群讲学者和少年青年们、所有这些人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可以共同成长,共同成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鲜活的文化方式。

好多朋友说我选了一条难走的路。是,活着就不容易。文化地活着就更不可能容易。四年啦,我也慢慢习惯了,其实,找到最难走的路走一走,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嘛!好多人还找不到呢。逄飞笑道,与其被动地被社会生活推着走,不如自己选择一条路,主动回应社会。

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堂创立至今,讲课分文不取,这当然就意味着经费上的艰难。我们大概只有维持两个月活动的钱,但我们还是活着。逄飞说,一耽学堂成立至今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捐款共计25万元,一个在深圳的朋友听了逄飞和一耽学堂的事情,除了不定期地给学堂汇来经费,还常常寄来大量的食物、书籍、家具等物品,至今这位朋友还没有见过面。这次搞庆祝学堂成立四周年晚会,当天的门票也是免费派发的,但是现场捐款算了一下比票面额的总数还多。

学堂日常的工作琐碎而平淡,除了逄飞之外还有四个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月逄飞给他们开500块钱的生活费,自己也只拿600块钱房补。5个人日常生活简单但是工作繁重。由于一耽学堂派出教书的老师都是义务工作的,这些老师本身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本身的学业和生活也很紧张,所以往往需要打好几次电话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去,有的时候本来说好的老师又可能会临时有事,对此逄飞已经习以为常。你说谁没点事情呢,是吧?这些学生肯花时间出来帮忙就不容易。我们只能感谢人家,不来也没关系。

我们这儿的工作比外企的不轻松!每天早上都要去各大学带领学生晨读,下午还要去中小学联系讲课的事情或者了解一下老师的教学情况。晚上还得给各位老师打电话看看谁能去讲明天的课,我们还要维护网站印宣传品。每天能在晚9点下班都是早的。逄飞很认真地说,这些事情都很平凡,但是很扎实,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的让大中小学生都能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理解。

四年来,3000余册传统文化蒙学读本和德育资料,400余套文化光盘和磁带,15000余份《一耽学堂通讯》,40余场大学讲座,20余场人文专题座谈,远及甘肃、贵州、河北、河南等地的文化传播交流活动———一耽学堂文化传习的希望,如逄飞所说:山高水长,一路同行,是大家的事。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