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一处平房,有一个“一耽学堂”,学堂的义工———北京多家大学的博士、硕士、本科学生每天轮流奔赴中小学、大学,甚至城乡各个角落,义务讲授国学诵读经典,深受欢迎,至今已有四年半。
2001年春天,义工开始在成府小学、清华附小、北大附中等中小学讲授国学,小学传授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重要典籍和适量诗词,尽力配合校方的规定和要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不断深入探索,同时也通过密切的交流来试图影响小学校方和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念。讲学过程中,义工非常注意穿插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讲《三字经》的典故,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孩子们都比较接受这种“闲聊”式的“教学”,清华附中一名小学生就说:“我觉得《三字经》很好,听到很多故事和道理,我很爱学。”许多孩子对“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学堂曾对讲学方式专门做过调查,小学生的认可度是95%,家长的认可度更在98%以上。
一耽学堂定位于“文化+公益+青年”,发起人逄飞说,一耽学堂以一种开放的公益方式打造一个公益舞台,让大家自觉进入这个平台,学习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批真正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的人。逄飞还认为中国要有一个真正的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文化人的复兴,他们应当不依不傍、敢做敢当、有情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