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北大硕士免费讲授国学(文化关注)(2006.01.05)

钱昊平

 

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生逄飞等北京高校学生倡导成立一耽学堂,在中小学、社区义务开展传统文化普及,走进了40多所中小学课堂,并正向社区、大学校园扩展。

200111,北大、清华、北师大等6所大学的30名硕士、博士如约来到北京大学三院107外哲所会议室。这是一耽学堂成员的第一次聚会,在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学堂成立了。2001817,学堂租了办公地点,北大美学教授杨辛手书的一耽学堂牌匾挂在学堂门前。

逄飞1996年从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20007月底毕业后曾到民办大学当过老师。当年12月,他辞去工作,打算创办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一耽是他1994年之后的笔名,在古代汉语里,为根本、本源之意,为大耳垂肩,是一种充实、圆满的原始状态,引申为快乐、停留之意。

2001713,学堂在清华社区进行了首次社区授课,其后在北大承泽园、朗润园讲授蒙学课程。

为让学堂的文化建设面向更多的青年人,2004329日,学堂开始组织北大、清华、人大三所学校的晨读活动,这学期的晨读在9所高校开展。在北京大学设了畅春园、未名湖、万柳学生公寓三个晨读点,北大中文语言学二年级博士生汪笑苏是学堂义工,负责未名湖晨读点的召集工作。目前在汪笑苏那里登记的学生有50多人,每天的晨读人数是10多人,本学期读的是《论语》,汪笑苏计划每周读一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一三五主读,二四六副读,晨读的形式有领读、齐读、轮读、唱和等形式。

去年6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折志林看到关于一耽学堂的报道,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折志林派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到北京实际考察后,逄飞也到广州与其进行了商谈。按照广州团市委的想法,广州一耽学堂将成为团市委主管的独立的民间法人组织,业务上受北京一耽学堂指导。

目前,一耽学堂没有任何资金支持,全靠社会捐助支撑纸张、电话、邮寄等费用。至今收到了30多万元社会捐款。一个困扰至今的问题是,学堂至今没能注册。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