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夫子生在当代,他可能会选择做一名志愿者,或是从做义工开始,来完成他作为教育家的使命,而不是到大学里去做教授。”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长说。
从2000年开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6所院校30余名博士硕士发起成立了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发起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逄飞。近8年来,学堂从草根公益开始,以尽义务、做义工的方式身体力行、一线实践,开创了“用公益建设文化,以文教引领公益”的基层教化之路。
一耽学堂的文化公益事业包含多项内容:连锁义塾、蒙学义教、公益晨读、公益讲座等等。所谓的“义塾”,即塾师在社区内义务授课,教社区内学龄儿童识字、学文、明礼,促进家庭伦理教育,培养亲爱友善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公益晨读则是在大学、社区、公园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主要以《三字经》《弟子规》《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比如大学里,从早晨读英语转变为读古文,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突破。而在公园社区带领晨读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基本上,是老中青一盘棋,全面参与的自我教化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逄飞说,公益的形式是文化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形式。一切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只有在公益的形式之下才能有最充分、最彻底的实现。而青年是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要做一个时代的先行者,通过做具体的事情,在基层做公益、做义工,通过为人民服务来培养力量。青年是一个民族的信心所在,对青年人有信心了,才能恢复对一个民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