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暑期乡土文化调查总结

1、 活动区域: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棠张镇

2、 活动时间:200472526

3、参与人员:张辉(中国矿业大学)

               刘杨(徐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古称彭城,是江苏省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赋惟中,厥贡惟七五色,羽畎夏翟,峰阳孤桐,沙滨浮磬,淮夷虫宾,珠暨鱼,厥筐玄,浮子淮沙,达于海。”这时的徐州其范围西自济水,东至大海,北抵泰山,南达淮水,包括了当今黄淮的苏北、淮北、鲁南、豫东大部分区域,是古九州之一。

徐州为汉文化发祥地,历年来,徐州市都有相当规模的文物发掘和考古。累计出土了3万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大量的集中于两汉时期,汉墓、汉兵马俑、汉画缘石被称为中国两汉文化的“三绝”。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发现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是我国继陕西咸阳汉兵马俑、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已调查出三个较大的兵马俑坑,一个骑兵坑,清理出土兵马俑2500件,兵马俑皆背东面西,列成方队,阵势整齐威严。另外,还有金缕玉衣、龙虎、玉戈、玉环、金扣带等一大批稀世珍宝出土。北洞山汉墓和龟山汉墓均为汉楚王墓,人工凿山而成,内部结构精巧,工世精湛,工程浩大,为国内外罕见。

被称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珠宝的徐州汉画像石,用刀健劲有力,人物造型古拙,学术界将之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齐名为“江苏三宝”。

在徐州,楚汉相争的遗迹名胜,有刘邦起事前,任亭长的泅水亭,衣锦还乡时的大风歌碑、歌风亭,项羽检阅部队的戏马台,张良进履求书的圯桥和悲歌散楚兵的子房山,韩信十面埋伏打败项王的古战场九里山等,还有吕布为刘备的辕门射戟台,关羽孤军被围的土山,三义庙等三国古迹。

徐州剧世表演源远流长,流行的剧种有柳琴戏、梆子戏、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评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和江苏梆子已经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柳琴戏又称“拉魂腔”,约有200年的历史,1958年,徐州拉魂腔改叫柳琴戏。江苏梆子戏主要流传于苏北地区的徐州及丰、沛、铜山且一带,已有300年的历史,丰、沛县素有“梆子戏”窝之称,全国曲艺名星小黑姑娘、高元均、徐玉兰、郭文秋、潭八秋、潭金芳均在徐州搭班演唱,由于徐州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徐州文化艺术兼蓄并收形成自己的特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自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板手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30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

徐州食俗文化历史悠久,康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郡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被称为“中国烹饪鼻祖”,因精于炼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的象征,所以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徐州的传统小吃丰富多彩,有荣获“中国名小吃”称号的汤。徐州的汤原为“天下第一羹”——“彭祖羹”衍变而来,当时,彭祖用的是野生锦雉和麋鹿角炖制而成,徐州面食如烙馍、龟打、窝头、花卷、菜合子、壮馍等独具特色。其中,壮馍尤为一绝。此外,还有沛公狗肉、霸王别姬、鱼汁羊肉、羊方藏鱼等两风味小吃,沛县的鼋汁狗肉伴随“大风歌”名扬四海。邳州的苔干、新沂的捆香蹄、骆马湖银鱼等均有其独有的特色。

铜山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东临沿海开放区,西接中原腹地,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主县总面积2093.9平方公里,总人口127万。

铜山县古称大彭民国,曾是彭祖封地,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秦始置县,历称大彭、彭城。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这里曾是楚汉相争,逐鹿中原的古战场和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的遗址,彭祖文化和楚汉文化构成了铜山地方文化的独特风韵。这里涌现出秦末的陆贾、三国的张昭、东晋的刘裕、南唐的李升、南宋的赵立、民国的孙凤鸣等一批仁人志士。这里还是南北朝《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唐《史通》作者刘知几、诗人刘禹锡、南唐词人李煜、北宋诗人陈师道、明末诗书画家万寿祺、清代《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近代书法家张伯美及当代国画宗师李可染的故里。

通过此次调查、查阅,我深感楚汉文化对徐州的影响之深,它已融入每个徐州人的血液之中。

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是由多种地域文化融汇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文化,在它的内涵中融汇有三种主体文化:一是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二是以太昊、少昊为代表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创东夷文化;三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楚文化。从徐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她正是这三种文化交流、融汇的结合点,从而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般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地理位置、历史演革、以及二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历史区位。

徐州地处东海之滨,岱南淮北,黄河、济水洞穿全境,是人之东夷部落的聚居地,由于东夷部落的南迁,在江汉之地蜷缩于山林与平原之间,长期与三苗土著人杂处,至周成王时,鬻熊之重孙,孙熊绛始受封楚蛮之地,“楚”这个正式的国名兼族名始载于史册,进而成为春秋一霸,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低下的社会地位,成就了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长达八百多年的立国历史中,他不仅改写了古中国的政治地理,而且以卓越的奋斗精神改写了华夏的文化地理,徐州,正是楚人的起源和归宿。

楚文化因楚人、楚国而得名。新兴的楚文化形成了一种高视点的积极的社会文化形态,楚人放眼天下、励精图治的精神,形成了外求诸人而博采众长、内求于己而独创一格的视野,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性文化和包容精神。在这样一种一派长川的文化创造中,楚人高昂着一种挑战的文化精神,按照自己的生命意志和审美情趣,把自己的风格和气派发挥的淋漓尽致,进而影响到华夏诸邦。“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就是楚文化对北方齐鲁文化的挑战和示威。刘邦、项羽都是楚人,都有在楚风、楚土、楚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唱楚歌、喜楚舞、戴楚冠、尚楚俗,以楚文化为母本,演绎成包容八方的大汉文化,在楚文化向汉文化的过渡过程中,汉高祖刘邦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秦命押送民夫赴骊山服役,当走到丰县城西的大泽中时,民夫多有逃逸,他见离沛城短短几十里的路程便有人逃跑,若到骊山一路千里迢迢,届时能剩几人?按秦律,他将获杀头之罪,于是,他干脆将役徒全部放走,自己则带着十余个自愿追随者,遁入芒砀山中躲祸避难,并招聚人马伺机起事造反,刘邦顺应历史潮流揭竿起义后,经过三年灭秦,五年挫项的艰苦斗争,缍建立了新的统治王朝,坐上了一统天下的霸主之位。“一剑西提与楚争,风云淡五年兵。四海归来成家日,犹自悲歌气未平”。刘邦在醒悟了“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道理后,则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步孙编定礼仪,张苍为章程,则文学立稍进。《诗》《书》往往问出矣”在楚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范围更广、水平更高、作用更大、影响更深的华夏一统文化——汉文化。

徐州的民风、民俗,乃至徐州人的性格中,处处有两汉文化的遗存,在传统的婚丧嫁娶所必不可少的繁杂的仪式中,仍和与之接壤的齐鲁大地的齐鲁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今天,现代化的生活已把两汉文化的遗存冲得很淡,两汉文化已经渐渐离徐州这块古老的土地而远去。

徐州的地方戏曲对两汉文化的反映极为明显,在铿锵有力的地方方言的衬托下,既有北方豪爽、高亢之风,又不缺南方小家碧玉之气,但现在,音像店里滞留最多的或许就是戏曲唱片,而最不活跃的舞台或许就是戏曲舞台了。

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特有的气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是丧失了自己的做人风格,地区文化的远离和西文文化的渐进,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利是弊,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一.时间:2004725日午后12:00-14:00

二.地点:洞口,同心村,七尺组,陈第鑫家

三.调查内容:历史文化、学堂私塾、民风民俗、礼仪规矩、孝悌伦理

 

以下是陈第鑫谈话内容(概括总结后)

 

我是1945年到1947年读私塾,从七岁读到十岁,有一年自己家里也没钱了,没那么多米,当时村里有了孩子上课不认真,于是叫我去陪读,就送一只母鸡读了一年。当时也不是自己真想读书,只是当时老百姓文化水平太低,连村里最基本的帐目都没几个人会算,于是父母逼着我们去学习。每天从早到晚就都学习,跟老师学,有时自己读,也不用干家务活,人又小,家里也不要我们干。(上一辈人求学经历)

当时我们的教师要求很严格。备了十筒竹简,当你背不出课文时就打人,打手掌,老老实实伸出来给他打。当时的学费是两担谷子一年,也可以折合成人民币。其时那些教师家里也不,只是他们懂点文化,有些东西老师也不明白。

我认为,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孝、悌、忠、信、礼、仁、廉、耻。但是其中也有不好的东西,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东西已过时了,社会在进步,思想文化也应相应进步。因此,国外的先进科技我们要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强国防,更好的保护好自己抵抗外敌入侵。对于西文那些腐败的东西,比如,吸毒、色情、暴力,我们要坚决抵制。总之对待传统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文化我们现在要学,有许多好的东西值得学,比如,你看我们村某某,她儿子到中央去了,她一个七十多的老人独守一间破土房,这在古时,是绝对不允许的,就算政府不管,当地的主管这方面的一定不会原谅他,甚至要处罚他,或是驱除他。还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后,便到广东打工,只过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把孩子留给老人带,这些孩子也不知怎么的,就是不听老人的,有时与爷爷奶奶对着干,他们管你什么长辈不长辈的。这样很不好,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也不利于老一代安享晚年。还有,就是现在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了,现在有些几乎无所不能,有钱能买官,从前当官的是要参加严格考试的。当官的这样了,这个社会还怎么得了,国家会倒的,这些你们要向上面反映反映。

在战国,乱世的时候尚武,这时你就必须要有真本事,外国的枪炮打到你家门口了,你还给他讲孔孟之道,有用吗?所以,在先进科技这方面我们必须学习西文。治国,太平年代,要尚文,孔子思想中的忠孝仁义不能丢,丢不得啊!我们这些老人就不好过了,年轻人,却不知道他们也会有老的一天。

还有,你们一耽学堂,现在还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你们学堂应该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下面的老百姓才放心,现在的教很多,什么基督教、天主教、法轮功、无极功等等,他们担心哪天不小心又误入了什么教中去。所以要政府来组织宣传,这样老百姓才放心。

对于你上课的情况,我有点建议。你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就得跟他们讲故事,你只讲解释,他们也不见得听得懂,你要讲故事,他们就有兴趣了,就会好好学习了。这样,也许有些大人也会去旁听的。人家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有趣,自然就会听。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