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总结 |
|
|
前情回顾: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展了晨读活动,那时的读物为《大学》,时间是周四、周六、周日的早上7点,读半个小时,在文潭楼旁边的小树林里读,采取大家围在一起合读的形式。
当时,国学社成立刚刚过了一个学期,大三的那一批成员即将退出社团而奔赴考研、找工作的旅程,而大二大一的我们,加入者本就不多,一学期过后余下者寥寥,又欠缺活动经验和学术素养,眼前几乎是一片空白。
我接任国学社社长的时候,社团经费只有不到20元,组织制度只有一部成立章程,留下来的成员相互之间不认识。而学校管理制度规定,社团不得向学生筹资,不得擅自招收会员,不得过度商业化运作,同时学生社团已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这个年轻的社团,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所以晨读开展的也不是很好,有限的几个成员,散布居住在学校的东端、西端、中区各个角落里,文潭楼正好位于校园中心,但是要走到那里,也至少需要顶着寒风走上15分钟,而树林里潮湿,树林外有风,狭长的校园里很难找到一块适宜读书的所在,这也是我校早上少见有人晨读,甚至少见有人锻炼的原因。
在5月中旬我们中断了晨读活动,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集中起来,准备在全校征集国学爱好者的文章,争取商业赞助,刊印一期社刊,名之曰《国风》。历经1个月的艰难付出,每个成员几乎筋疲力尽,至6月中旬,创刊活动宣告成功。《国风》共征集文章100余篇,逾20万字,最后选登了12万字。一期共发行2000本,于6月12日点对点发放到全校1700多个寝室,覆盖师生8000余人。创刊得到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大武汉学院等校国学社的鼓励和支持,也得到了校内兄弟社团的祝福和帮助,更得到了全校为数不多真心热爱国故学统的老师、同学的关注和捧场。创刊一役,感触良多,铭心刻骨。
后来,我们陆续收到商家、读者的反映,他们说,中南大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编排精致又格调高雅的刊物了。《国风》印发已有数月,而流传不衰,校内至今无任何一社团、一社刊可以并论。我们欣慰之余,更感道路所在,再无退缩之理。 |
|
近期总结:
新学期以来,我社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开展招新工作,招收08级新生30余人。人数扩充了,新生们带来的激情、才华也让社团充满了生气。虽然经费仍然捉襟见肘,面前仍然有无穷困境,可是我们的希望已经比春季那时候要大得多。
11月初,我社发起,联合武汉高校国学联盟各个国学社,举办首届联盟国学知识竞赛,决赛即将在我校举行。
而与此同时,开始了我们秋季晨读活动。读本仍为《大学》,而在形式上增加了领读、讲解、讨论环节,以齐读结束,每次晨读由成员轮流主持,反响较好。
每次晨读开始前一天,主持晨读的同学会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搜集整理第二天读书内容的讲义,以便在晨读时讲解生僻字、难辨词,这样便在无形中增加了个人自学的动力,熏陶了学而致知、学而传习的精神。
11月16日早上7点半,我们请到了家住南湖校区、在古代汉语文学方面学养丰厚德高望重的郭伯勋老师前来。郭老师是《宋词三百首详析》的作者,对“红学”颇有心得,当天早上他和我们畅谈了国学经典的意义、汉语文字的体系,并勉励我们把晨读活动进行下去,越办越好。 |
|
成员感想:
祝龙(金融专业07级):晨读能提高我们的国学素质和个人修养。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音韵美、意境美。从中体会到了中庸之道的儒雅与适度,认识了古老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晨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能为我们在现在或将来的忙碌的人生开拓并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还能在无形中树立“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意识,让我们更积极地生活! |
|
|
|
2007年秋至2008年春活动记录 |
|
2007届国学社招新记录(时间:10月中旬
地点:新体) |
国学联盟会议记录(时间:2007.10.26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 |
国学社第一次社员大会记录(时间:2007年10月28日
地点:南园405) |
参观成人汉服礼仪活动记录(时间:2007年11月1日
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
国学知识竞赛活动记录(时间:2007年11月4日-11月16日
地点:南园302 电教103) |
社员交流会活动记录(时间:2007年11月23日
地点:南园105) |
国学进社区活动记录(时间:2007年12月1日
地点:南湖社区) |
总结大会记录(时间:2007年12月20日
地点:南园101) |
|
崇文广场晨读倡议活动总结(2008年3月3日)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学社晨读策划书(2008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