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本人有幸参与了一耽学堂组织的乡土文化调查与教育实践活动。坦白地说,过去自己对家乡文化方面鲜有关注,而且此次由于在家时间短暂,活动仓促,准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此次活动还是让我受益匪浅,能有机会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清晰更直观地认识,了解到许多从前被忽视的方方面面。
1.活动区域基本情况
枝江市于1996年撤县建市,全市国土面积1310平方公里,人口512611人(2000年资料)。共有街道办事处13个,321个行政村。
枝江位于长江中游,是荆江之首。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大巴山脉荆山支脉。因“蜀江自此分为诸洲,如乔木之有条枝焉”而得名。其原名就叫“訾枝”,秦时置县,始建于公元前206年。
全市教育系统所属学校共有128所。其中小学95所(含厂矿学校3所)、初中25所(含厂矿学校1所)、普通高中5所、职高1所、九年一贯制私立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其中有国家级“512”重点学校1所,湖北省示范学校1所,宜昌市名牌学校13所。在校学生71969人(不含厂矿所办学校学生882人),其中高职中生10225人(其中职高生722人),初中生26141人,小学生35561人,特殊教育学校42人。现有教职工4344人,其中初中1650人,小学1943人,高职中751人。
2.家乡部分节令习俗
一、过年
枝江一带人们称“春节”为“过节”。枝宜地区“过年”的时间长,过去从头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经过“小年”、“大年”、“上九日”、“元宵”、直到二月初二“过把把年(也叫尾巴年)结束,甚至还可以延长到麦子黄,俗话说:“拜年拜到麦子黄”。“过年”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寿年丰,如意吉祥的追求。
1、过小年。每年“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腊月二十四称之为“小年”,民间把“过小年”当作“过大年”的准备阶段,在外面的家人要准备回家,年前的准备工作都要从这天开始,一般家家都要做几道好菜摆上桌,以示过一个美满的小年。
2、辞年。在腊月二十八日以前,一般下辈要给上辈、姑娘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去糖果、烟酒之类的礼品,给上辈“辞年”,意表与前辈一起以礼福辞旧岁。乡间一般喜欢在这天讲“又是一年”!
3、团年。腊月三十,是全家欢乐的大喜日子。这天,全家人在一起团圆吃饭称“团年”。这日清晨,人们放“爆竹”(鞭炮)称为“接年”,“接年”后,妇人进厨房做菜做饭。男人们就要贴对联。这一天禁忌大得很,凡是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如“汤圆”要说“圆宝”,“龙”要说“包”,“蛇”要说成“溜”,“完哒”要说成“圆哒”,喝酒吐了要说“进了财”,不能拿针,意思是不能争吵。如果有说不吉利的话要想法“圆好”。例如一个小孩把洗脸的“洗”说成“死”,他说:“爹‘死’(洗)了妈‘死’了,妈‘死’了我再‘死’。”他爸听了就会一脚将洗脸盆踢翻,小孩说:“好啦,都‘死’不成了啦!”这样就圆好了。
饭菜做好后即开始“团年”。“团年”开始时,要放鞭炮,有铳的还放铳,随即烧纸燃香敬菩萨,席间先用酒饭为这家祖先“叫饭”,请已故的祖先回家团圆。“叫饭”即用酒杯斟上酒,把筷子的一端搁在碗上,家里的主人口里振振有词“三代公祖,老少亡人,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还用各自面前的筷子在各菜碗里点一下,以示“奉菜”。最后给每碗添上一勺饭,少顷,将酒点洒于地,将饭倒在一起后喂鸡,饭桌四周拨洒一口茶水,“叫亡人”结束。全家人便上桌“团年”了。团年的席上有鱼肉剁成的“年糕”,取意“年年高”,有鱼或肉丸子,取意“团团圆”,鸡肉鱼应有尽有,满满盛席。团年时,最忌讳的是缺人或说些不吉利的话,如果这里有个外人进门,则皆大欢喜,一定请人上席。传说团年时添人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不是添子添生,就是添财进喜。团年结束后,家庭主妇还要用“团年饭”喂鸡,据说鸡说了团年饭能多下蛋,猪吃了团年饭长得快。如果家中有三弟四兄的,有的头天就开始“吃团圆饭”。
二、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传统称之为清明节。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人们常以清明的“清”字引起怀念已故的亲人,将清明前后定为“挂清”的日子。人们用红绿黄纸做成“清明吊”于此期间到亲人坟上去“插青”,“插青”时也要烧纸烧香放鞭、叩头,并带有食品贡奉,对坟有损坏的地方赔上土,整修坟地环境。坟上插的“清明吊”多,表示亲人多,子孙发达。如没有人“插青”的坟,称之为“孤坟野鬼”,好心人也会给插上一束“清明吊”,以求互相照顾。人们还趁此机会带着孩子去观赏风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祭扫的风俗,并限定祭扫期为清明的“前三(天)后七(天)”。
三、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本地人叫“过端阳”。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端阳节是纪念屈原等说法不一,因而节庆方式也不尽相同。五月份正是农村大忙季节,传说端午期间,各类野鬼出来危害人类。天气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毒虫开始危害人们。人们利用过端阳节纪念屈原并慰劳自己,也从各种文化形态上达到避邪驱毒,而构成隆烈的节日气氛。
1、划龙船。在枝江市内,白洋、董市、江口等地都有划龙船的历史。就白洋来讲,位于长江岸边的白洋集镇每年端阳节划龙船,传说白洋的江面上有“龙窝”,“龙口”(即回水)的漩窝地段不能划真龙船,人们就用“打渔船”作龙船划。就连沙湾人没有条件在江上赛龙舟,也将“打渔船”搬到“光湖”里划龙船。其划龙船的人员喜单不喜双,以7人、9人、11人为宜,一锣鼓、一舵手、一指挥,渔船两边坐人划桡,随着“呼锵”的锣鼓声,夺标定输赢。过去每逢此时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可惜近几年经济发展了,此等盛况却鲜有重现,只留存在一些老人的回忆中,实在可惜。
2、吃粽子。过端阳节的主要食品是粽子。据说最先是把粽子投进河里,让河里鱼虾吃粽子,不伤害屈原的尸体,表示人们对屈原大夫的厚爱。除此以外,过端阳还吃“盐蛋”、“卤鸡蛋”、“包子”、喝雄黄酒、吃大蒜以达到消毒解毒之作用。
3、插艾蒿。过端阳这天,人们都要在野外割来艾蒿、菖蒲草插在大门两旁,其意是门边两束艾蒿,菖蒲形似两把利剑,能驱避外来野鬼,以青迎亲鬼,还因艾蒿、菖蒲是一种败毒的中草药,用此药煎蛋可治感冒、咳嗽,用此草烧水薰蒸洗澡,可为“月母子”发汗,驱寒解毒;攀烧此草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白洋流传俗语“端阳不插艾,来生变妖怪”。不过此习俗和划龙船一样,越来越少见。
四、月半
七月十五为“月半”(也叫中元节,大多叫鬼节),枝江一带称“过月半”。传说七月十五开鬼门关,从这天起,阴间鬼门大开,大鬼、小鬼、恶鬼、善鬼都可出来,各家亡人也会回来过“鬼节”。人们出于尊天敬祖的传统,十分担心先祖在阴间成为饿鬼,一般都要准备丰富的饭菜、烧些纸钱以求平安。据说过去还要扎“灵屋”、做“纸箱”制冥衣、烧包袱祭祀祖先,打发亡人、富贵人家还要摆道场祭祀祖宗,操度亡灵,经过如此繁琐程序以此来求得惩治恶鬼,保举家人平安。
五、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这天晚上,全家人在高悬的明月下吃月饼、守月花,传说十五晚,观看月亮,可以看到张果老砍桂花树,嫦娥穿白衣,乘白鸾,舞于桂花树下的奇观为“月花”。
另外,这天晚上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就是到别人果园或瓜园“偷摸”瓜果,传说如果久婚不育的夫妇,这天亲友会摸别人的瓜果送来,给他们吃,便可以得子。在我们这里,被摸秋的人家对摸秋者不会骂,据说,骂了别人自己就会“被时”(倒霉的意思),所以有的人家对瓜果园严加看管,有的则希望别人在他的瓜园里“摸秋”,以求好运。
3.个人感想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主要节令习俗其庆贺程序随着时间的流逝正逐渐简化,许多有趣的欢庆场面今日早已难得一见,只剩下亲友间简单的一顿饭,聊聊天而已。其中固然有少部分是过去宣扬封建迷信,如今理应废除,但还有很多增强节日气氛,融洽亲人邻里关系的活动没能很好的延续下来。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于随着开放的步伐,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建设,普遍传统意识淡漠,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没能给与应有的重视。更可惜的是,在民族传统中优秀有益之精华部分大量流失的同时,赌博等一些糟粕却大行其道。此次回去,就看见乡里牌桌遍布,“码报”飞传,一种源自香港的非法“赌码”活动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乡亲都卷入其中不能自拔,不少人还因此倾家荡产,深受其害。
总而言之,家乡的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过去私塾学堂本不大兴盛,老一辈中受过传统教育的许多也早已过世。如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缺乏政府有效的扶持,当地民众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不过,如此一来更能显出一耽学堂组织活动的意义所在。只有看到不足才能明确目标,加以改进,希望这种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即使不能改变成人,至少能为改变孩子的未来尽一份力。净化民风,回归文明礼仪之邦的风度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最后引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4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