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榆林世纪广场2008公园晨读体会汇编
领读老师:陕西省榆林市燕翼堂义塾首任塾师韩海燕先生(68岁)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苏州中学老师 赵燕燕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说,为什么我的心中常怀忧戚,因为我对这事业爱得深沉。那华衣美食却佝背缩肩的后生,那起早睡晚却行舟乏力的学子,那喋聒不止却言不及义的嘴巴,那出口成脏却恬不知耻的面孔,那胸无大志却苟且麻木的灵魂……我忧心!
(一)心不在焉 事倍功微
常记读书时,各科老师皆喜聪颖学生,对举一而不能反三的学生,总鄙夷嘲讽其笨。那时有诸多秉烛苦读的学生,因不甚聪明,常被老师如此嫌弃,虽然竭心尽力,仍自卑万分。我虽不算是冰雪聪明,好歹还有几分悟性,可仍然在理科面前时有不够冰雪之惶恐。至于语文,有同学错字连篇,便会被老师当众“典型”一番,赢得哄堂大笑,而愚钝不解文意的,也会被老师嘲笑。等到我做了老师,才知道当初的老师有多么多么地挑剔,有资格、有条件挑剔,因为聪明也好,愚笨也罢,态度多是端正的,叫“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而今的学生,多数只能配叫“每日背着书包去学校的人”,到学校,多数是群居终日,无所用心,所谓心不在“焉”!
因此,我这里说的“心不在焉”,不是指教师的“心”,而是我们泱泱学校诸多学生之“心”;“不在焉”,不是教师不务正业,而是学生不务正业;我这里说的事倍功微,不是学生笨鸟勤习而徘徊难进,而是教师鞠躬尽瘁却收效甚微,连个“半”也达不到,前者无心学,后者呕心教,结果只是个“微功”。
那么,造成“心”不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当今的教育体制、模式、内容、形式不能吸引众“生”;不能普遍开发其潜能,发挥其长处,培养其才能;不能使其意诚,不能令其心正!每日里对着分门别类,系统纷繁的科目,应接不暇,被塞被灌且有填不完的空子,做不完的作业,当一切不允许选择,来不及从容思考、消化、喜欢,品味就被强化成一种常规任务的时候,内需就被压制或泯灭了!何况,许多东西只为考试准备,你还能食之有味,回味无穷吗?何况,鲜活的东西被异化成“知识”,制造成试题,每日坐而论道,时间久了,能不厌倦吗?就是玉液琼浆、就是猪肚凤爪、就是鲍鱼燕窝,如果摆在每日的餐桌上,恐怕早就没了胃口,哪里抵得过郊游时手中的一块面包,一根香肠?每日里将那些跳跃的灵魂禁囿在文明的圈地里,他们能不渴念圈外的世界,圈外的风景吗?
于是,许多耐不住禁囿的心就出格了,就四处游荡了。那么,外面的世界如何呢?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怡人耳目,沁人心脾吗?很纯净很美好,很丰富很多彩吗?美好纯净谈不上,形色污浊差不多;丰富多彩不必说,儿童少年多不宜!最令学生迷恋的地方就是网吧了,那个黑暗的地方,让学生上了瘾就很难重见天日的!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心不在”的外在原因。
许多年前,鲁迅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为追求自由恋爱而出走的,那么,走出去就是幸福的天堂吗?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走后不过是沦为妓女或重新回来,不然就死路一条。我们的学生也是由“监狱”逃往“天堂”的,结果怎么样呢?佝背缩肩,精神委顿,吃喝玩乐,乌吆喝六,甚至于偷盗抢劫,走上不法之路,所以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可是与日俱增啊!这是我们的家庭问题,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是决定我们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大环境大背景大前提,心不在焉会怎样?在当今的社会只会堕落!身在学校,便是不学无术,让老师的教事倍功微;走入社会,便是无知无畏,让自己的脚误入歧途!
而我们这些专门育人的学校若不能让这些学子全心全意依恋在自己的怀抱,就是失职,是误人!(除非你认为能将少数人训练成精兵良将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一旦学生心不在焉了,我们这些做老师的纵是万里长风,也难唤醒无心的躯壳;纵是绵绵春雨也难渗入坚硬的水泥地!纵是片刻之间唤醒了,他有决心和毅力去开荒耕种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他看来是多么苦不堪言的事,怎么会如陶渊明般快乐适意?他看看那些陌生的书本,听着老师莫名其妙的讲解,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凑不进去!
一个班,九十几个学生,有多少个这样的学生啊!我常常觉得痛心疾首,而一次次考试,一张张卷子,一个个分数,又将他们狠很地甩在后边,前边有什么呢?他看不到,也无法憧憬,他在乎的是眼前,脱离眼前的痛苦无聊,才是他最渴望的。一旦有吸引他的东西,他便会飞蛾扑火般去追求,于是,说话、玩闹、睡觉便成了他上课时逃离苦海的救命稻草;上网、吃喝、厮混便成了他学校外乐此不疲的幸福生活。因为是未成年人,他还不能彻底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便只能套着学生的躯壳而心不在焉了。所以,不是他笨,他懒,而是他无心于此,你甚至不能指望他今天能认得一个字!是老师不关注他吗?是老师不胜任吗?不是!只因为他不是“学”生!他对来自学校、老师、书本的东西一概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这样的“学生”,你教得会吗?教得好吗?
本来,我是认为,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个人只有受到生存的威胁,才更可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但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发愤之举已不大可能再上演了,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内心很难警醒到有学习的内动力。历史不能倒退,我们只能一路向前,最好是意趣盎然地向前。反观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不够多彩、不够有趣、不够可爱呢?是不是不能真正焕发学生的活力,让他们乐学不厌呢?否则,靠要求厨子般,一日三餐花样出新地要求老师,哄孩子们多看一眼多吃一口;或要求囚犯般,纪律严明格杀勿论地要求学生,无奈畏惧地规矩一些,吞咽一些,终究是师道不尊,人道不济,舍本逐末,事倍功微的!你见过哪一个挑剔厌食的孩子在你花样翻新的伺候中,喋喋不休地劝导中,威逼打骂地责罚中红光满面,健康茁壮了?或细品慢酌俨然成美食家了?但你总该见过那饿极了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的人吧?总该见过那好吃馋嘴大块朵颐津津乐食的人吧?“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般扑向书本的“学”生,你有几个?
不饿是问题,所吃东西多是快餐缺营养也是问题!学习是如同用食,是要讲嗜好讲环境讲氛围,靠食欲靠口味靠自助的,但最重要的是有强身健体的食材,有知饥懂渴的食客,有灵活品食的时空。过于重视像餐桌一样的课堂,厨子一样的老师终究会技尽艺庸,客人一样的学生终究会移心别恋的!我觉得,眼下学校最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魅力来深深吸引住学生,像一个女人一样,绝不能只穿一套工作服,面无表情,只以威严来震慑人,它更应该像一个乐园,花鸟虫鱼,莺歌燕舞,处处欢欢乐乐;像一座迷宫,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时时探探索索。
如何才能充满魅力?学校该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皆能找到兴趣的依托,发展的方向,拥有一批有技能有才艺的专业老师,去培养各方面有兴趣的孩子,让他们心归正途。一个人一旦能发现并顺应自己的爱好,他就有了求学的兴趣和动力,而科学的领域,艺术的领域都是相通的,何况是学科之间?他若喜欢文学,那么语文历史,音乐舞蹈绘画,甚至医学军事他都会喜欢到,他凭着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引导,光风雨露,什么养分吸收不到?还怕营养不良吗?
我最害怕看到许多学生饱食终日,无所依傍地在教室里枯坐,耗费光阴,我总希望他们在此刻可以真正学点什么,哪怕是学会钉一枚纽扣,植一株树,修好一个凳子……可是他们什么也不能做,做不了,唯有浪费那一去不复返的华年光阴,而我却不能改变什么!
我还害怕他们缺乏礼貌和教养,缺乏是非观念,羞耻心,无知又无畏;害怕听到学他们出口成脏,或喋喋不休地说话吵闹,害怕他们总不能安静下来,非常神圣地做每一件该做的事;害怕他们内心一片荒芜,生态恶劣。
我还害怕学校将平均成绩及格率计算出来排名次,害怕我的学生落后,害怕校长说和别人比你怎么这么无能,害怕……
但我最害怕的就是教心不在焉的学生,我焦虑,我惶恐,我无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一双手,如何能拉得住一百八十多双手?他们,心不在了,我却眼睁睁地任他们苍白,荒芜,无知堕落而束手无策,这是我最难过的!而他们将撑起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天空呢?这是我最为害怕去想的!
如果,如果这里足够神奇,怕草木不肯蓬勃,花朵不肯绚烂,虫鸟不肯依恋吗?
可是,这里是中国的土壤,人口众多,班额庞大,何时才可因人而异、因势象形,精雕细刻,各具特色到每一个个体?
(二)古径通达 芳草萋萋
一个皓首红衣的老者
一肩舍我其谁的担当
一腔燕翼后人的情怀
一件传承文化的伟业
你相信吗?
山重水复之后会有柳暗花明的际遇!
久病不医之后会有妙手回春的缘分!
那一条古径,就在我困厄难前的时候悠然天降!
那一位仙使,就在我不知去从的时候飘然前引!
我才知道,通向世界的道路祖先早已留给我们!
我才知道,中国不必以埃及的金字塔未生在自己的国度而遗憾自卑,中国的长城自有不必雷同于埃及金字塔的底气!
我才知道,中国也无需以没有诞生观苹果落地就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和看蒸汽掀盖就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而遗憾自卑,中国的先哲圣人自有让世界景仰的神力!
我才知道,文化犹如土壤,是要因地制宜的,是会各具特色的,是无优劣之分的!吸收外来养分是要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土壤之上的!我们要先吮吸文化的母乳,而不是从小就代之以进口的奶粉!在吸收之前先继承好,才有我们自己的骨骼和底气!
我才知道,我们的文化之壤、之根、之源尽在我们的“四书五经”当中!那有斐的君子,那儒雅的才俊,那轩昂的气宇;那学而不厌的书生,那兼济天下的抱负,那死而后已的担当……所有浩然之气,尽从此中来!
我才知道,我们不必舍近求远,不必舍本逐末,正学子之心,养吾国吾民,复兴华夏民族就从这条曾被遗忘的荒草萋萋的古径上去通达。
在2008年的奥运开幕式上,当古老的人文文明和现代的科技文明被相得益彰得结合成博大辉煌、魅力无限时,我们自己在震撼,全世界也在震撼!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于是,今夏,在“历史”的长廊里,我们以经书为翼,以声诵为气,化而为鹏,扶摇直上,在九万里高空,畅饮民族千年之浩气,吞吐华夏今朝新气象。
每天清晨,我们和晨曦清风,小荷圆露,青林翠竹,花香鸟语互为风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春雨,犹如沉寂了一冬的情人的跫音再度自远而近地在门前想起,听得相思苦候的人怦怦心跳,笑靥如花。当这一章章一篇篇的经典在许久之后的今天再被传诵的时候,不正像那寒冬过后知时而至的春雨吗?第二天小巷里雨润姿娇,灼灼其华的杏花不正像那些吮吸“母乳”营养后朝气灿然的面容吗?那一声声的诵读,不正像被雨润过,脆传深巷的卖花声吗?不正像柳宗元笔下如鸣佩环的泉水声吗?一天天,一声声,沐泽着我们干涸而又燥动的心,于是,在这里,我们慢慢定下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变得“意诚”起来,“意诚而后心正”,在虔诚端正中,我们的读书渐渐有了思悟,有了境界,有了使命,有了抱负,有了愉悦,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到此,我知道该如何去转忧为喜!
感谢韩老师,为我指点迷津,感谢他老骥伏枥的引领,引领我们柳暗花明!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当古老的人文文明和现代的科技文明被相得益彰得结合成博大辉煌、魅力无限时,我们自己在震撼,全世界也在震撼!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我们更加坚信!当孔子三千弟子身恭意笃吟哦齐诵的时候,我更明白我该做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上西方的现代文明等于什么呢?谁预言未来的世界是中国的世界呢?我不禁会心一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许多年前曹操对酒当歌曾如此渴慕过人才!那青青的衣领,那有斐的君子,那轩昂的气宇,那儒雅的才俊,而今更令我思慕,令整个民族思慕;那学而不厌的书生,那兼济天下的抱负,那死而后已的担当更令我追缅,令整个民族追缅!民族复兴,莫过于养育这样的读书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韩老师说:“此生愿为劝学鸟,飞进千家万户门”。我呢,就做那一株芳草,长在这条古道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与诸多读书人相伴,萋萋不绝到天边;青青的,不易读书人的本色。就让我们的民族在满目“青青”中,万古常青!
榆林世纪广场晨读小记
韩晓宇
今天,开展一个多月的晨读结束了,早上开了总结会,虽然今早的太阳很好,但大家都流露出了依依不舍的情绪,的确从七月十五日开始,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相知,是经典让大家走到了一起,是一种共同的担当让大家走到了一起,父亲说:“请大家记住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因为从民国废止读经到现在已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就在百年奥运梦想成真的今天,榆林的世纪广场也成就了她的梦想,圣人布道独遗之地的榆林,会因为大家的出现从而踏上这座城市的人文之旅,所以说你们书写了历史!”
随后大家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小的,来的早的还是晚的,均是受益非浅,我很是感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今天我才有了真正的理解。大家都认为学校的学习才是学习,但当今的应试教育已失去了教育的根本,上中学时曾学过《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曾学过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小学升初中还是中考乃至高考,有许多孩子早早的就被放弃了,从小学一年级起考分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每天早晨当我们来到广场时总会看到夜不归宿的少年,有男孩也有女孩,我不知道他们为何不回家而在这里顶着蚊虫的叮咬和坏人的窥视,但我却常常在想,这些孩子肯定是被放弃的!但看着他们稚嫩的酣睡的脸庞,我会问自己,他们该被放弃吗?我们的教育究竟教给了我们的孩子什么?然而,广场一个假期的晨读却教会了孩子们很多,让他们明白了做人做事必须遵守的原则。面对社会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责任感的人无不俯下身去深入现实,深入群众,深入时代的需求之中,以身作则默默地挑起了社会,民族复兴的重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为下一代构建一所心灵的家园,守护我们传统的美德,是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责任,天命使然。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也应当承担这个责任!
我庆幸自己在这个暑假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去理解古圣先贤对生命万物的珍视之情,贤人们在千年之前所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我感慨,更让我感动!我期待同学同我一样能理解古人的一片苦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至诚之道,做可赞天地化育之人,为我们的民族再添辉煌!
为心灵而读
——有感于世纪广场的暑期晨读
清晨·世纪广场·长廊……
一张张稚嫩的·青春的·苍桑的面孔……
一个个急匆匆的身影,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六点三十分准时响起了朗朗的诵读声…
世纪广场自建成以来,一直承载着榆林市百姓休闲、娱乐的功能。今天,她第一次因为这群晨读人的出现,而注入了人文文化的新鲜血液!这群读书人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有八九岁的儿童,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在校的老师,也有仅读过三册书的妇女,但他们学的却是同样的教材,《大学》、《中庸》等…。如果时光可以倒回到一百多年前,《四书》对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典籍。而到今天,这些哺育我们灵魂的母乳文化却离我们很久远了。即使读书人,也十有八九说不上“四书”是什么样的书本了。但就是这些被我们当代人误以为艰涩难懂的古文,刚刚二十天的时间已被这群人读的滚瓜烂熟,朗朗上口。尤其是孩子,居然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老师不仅导读,而且还讲解其中的意思,老师生动活泼的讲解,让古老的文字活了起来,不仅吸引了捧书在读的几十个学生,也吸引了晨练的过往人群。的确如此,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虽然我们不读这些圣贤书已一百多年了。但儒家文化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指导着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不正是我们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吗?《孟子》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论述不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高贵品质吗?
榆林,一个刚刚兴起的能源新都,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百姓的文化需求在这一段长廊中可窥一斑,每天短短的一个小时,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学历高的还是学历浅的,无不是手不释卷、书不离口;堪称为广场最为靓丽的风景。
长久以来,所有的学习,不是为了升学、为了分数就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广场的晨读都有了更高的层次。父母送孩子来,是为了给孩子构建一个健康心理框架,使他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中走的更好;中学生、大学生来是为了使自己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和宽广的胸怀,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老年人来是为了找到心灵的归宿,为自己走过的一生找到根系。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某种功利,而是为自己的心灵而学的!这使得每天的晨读因为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而变的更加生动。
现代的生活中人们更为注重的是物质的滋养、吃营养品、进美容院,而又有谁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呢?物质的繁华侵蚀了太多的人,生活中你再也难以遇到知书达理、书卷气浓的女人,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浮华、爱慕虚荣的繁盛;更多的人为了追求物质的充裕而牺牲自尊、牺牲人品去做一些让人不齿的事情。
其实,做为人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养,用好的书籍去丰富你的内心世界,用好的书籍去启迪你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去滋养你的心灵,这样无论你处在何种境遇你都能找到快乐的源泉。
去读书吧!去广场的长廊为自己的心灵去读书吧!
海 燕
苏州中学 八年级九班 王莹莹
如今跟着韩老师学习古文已有半个月了。说实话,能与这样学识渊博,富有责任心的老师共沐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分。面对轻松假期与清晨背书,我毅然选择了背书。或许是被韩老师的诚心感动,或许是真正爱上古书,愿担当起这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或许,二者兼有。
从《大学》到《中庸》,这些古书不但熏陶了我们的心灵,增强了我们的理解,为我们学习古文领会主旨提供了条件,更让我们在每天荒废了的时光里,有所知,有所得,受益匪浅。正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黔,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当我们真正读了这些“源头之书”时,我才发现,那些儒家学派的大家是何等的伟大!他们的思想境界又是多么的高!
…………
跟着韩老师读书,是越读越觉得自己渺小——
他,就象一只大海燕带领着我们这群小海燕穿洋过海,乘风破浪。我们是他的希望,亦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那就让我们这群小海燕担当起这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吧!
感 悟
苏州中学 八年级九班 王静
读《大学》与《中庸》,你就会不由地沉思,对生活有不同的感悟,对事物就有新的理解。就如《大学》中的一句话“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仔细地品读它,它告诉我们浅显的道理,面对你所亲近的人,能够知道她的缺点,能知其恶。就像我们身边那些盲目崇拜偶像的人一样,看到的只是他们完美的一面,当你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时,才发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而已。然而再不停地回味的时候,又不由地想,能够正视事物,才不会被它的外相所欺骗,它同样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
…………
根基于浓浓的“母乳”文化中,受它的熏陶,你就会发现身心都有一种感悟。就像现在读诵《大学》与《中庸》后,总是不停地思考。同样《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修身之道,我就发现我自己也已经受益。以前生气的时候,一直只是在想自己的苦衷与委屈,似乎别人不可原谅。现在我总算开始思考他人了,也开始了解他人。顿时心胸开阔,不再心烦意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读《中庸》有感
苏州中学 八年级九班 苏慧琳
今年夏天我有幸结识了韩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我学习《中庸》的历程。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的“中庸之道”的关键。“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将诚看作世界的主体,看作人的本性,先天的道德准则。认为“诚”能尽性,“诚”则能化,我可以前知,诚能成己成物,至诚无息。现实中的“诚”就可以使人由凡入圣,进入到道德理想的最高处。
该篇《中庸》思想出发,还提出了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如:“齐名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时使薄敛; 所以劝百姓也;日醒月试,既檩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为政者要修养自身品德,尊敬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贴群臣,爱民如子,鼓励百工,安抚边远民族,爱抚四方诸侯,对平民要彼使有时,薄赋税,嘉奖贤才,等等。
《中庸》就像是一个大窗口,向我展示了多彩的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泛滥的时代,经典艺术不能仅靠几部电影或几首老歌概括,真正存留在人们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该还是那些传承了几千年却同时被人们忘却的传统文化吧!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那颗纯洁的心渐渐被污染了,没有君子之道,没有反省,有的却是急近功利,唯利是图........
《中庸》是我的人生之书,小小的书确是时代的缩影,折射出大大的人类智慧。这小小的与大大的之间的距离,难道不需要我们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用智慧的头脑去权衡吗?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像一朵开在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的奇葩,那么《中庸》则涵盖了其中最华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去反复赏读,细细玩味其中的真实。
海燕
苏州中学 八年级九班 李若红
他说他叫韩海燕,我不禁莞尔,一个女人名字,定是盗用了高尔基的《海燕》。他说自己是文化侏儒,是“岁暮方知经书好”因此“此生化作劝学鸟,飞入千家万户门”。之后又听说他自出资金办义塾却遭人冷眼,被称作“傻瓜”。那一刻,猛然受了莫名的感动。他不正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吗?穿过苍茫的时空大海,搏击四周的无知阴云,身姿矫健地怀着满腔的热情,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那一刻,我知道,我与他,与经书,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天清晨,东方初露红光之时,他这只大海燕便带着我们这群小海燕倾巢而出。与风为伍,与云为伴,讽诵各类经书,诚求中庸之道。在《大学》中体味君子所为,在《中庸》里探求人间至诚。曾几何时,我的书籍“徒有灰尘,半束高阁”;曾几何时,我“自觉高大,轻慢同列”。然而当我与这只大海燕共品“大学之道”时,我知道我错了。每读一字,我便不得不“感天地之造化,叹学问之博大”。正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他这只大海燕功莫大焉。他不仅把我们带进了《大学》《中庸》的殿堂,让更我们步入经书文化的殿堂。每一天,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着“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感觉那一股股源头活水流入心底, 温暖惬意。
然而却承认自己从未见过这样“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的人。牛玉琴的事迹虽是传遍了大江南北,但是我毕竟没有亲眼所见。没想到在我的花样年华里能有幸见到这样的人。他自己每天东奔西走,选编课本,四处散书,苦口婆心劝别人读书。可过了大半年,他再问起这事的时候,对方相当的从容:“那书早就不知扔哪里了!”他傻眼了。可是他又不愿死心,去和各校校长商量,要求他们搞经书教育工作,可是毫无结果。有的校长居然想从中牟取私利,他知道后真是又气愤又无奈。他经常告诉我们:“我的这一辈已经误过去了。我把我的经验给你们,希望你们别再走我们这样的弯路。你们要好好学经书,学古文,把我的事业继承下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下去。”每一次听都是感动,盈盈的充满了心间。是啊!天地间能认识自己的人不算多,可是能称自己为“文化侏儒”的人又有几个?能认清当局,发现文化遗失的人不算多,敢第一个站出来办义塾做号召的又有几个?就算能办义塾,可如此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又不谋求私利的又有几个?就拿教师来说吧。身为教师,他们深知答案太死板,教学应让孩子发散思维,答案应该多样化;他们深知学习应该凭兴趣,可中国的应试教育又让他们感到无力回天。那文化又怎样?中国文化流失就可以改变?面对文化流失,难道韩老师就不觉得无力回天?可是他做了,他敢做,不仅他做了,他还动员别人去做,去继承他的事业,去担当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做人,难道不应该有这种担当的情怀吗?可我们都没有去担当。是怕累,怕麻烦?惟独他,他他他,不是燕雀也并非鸿鹄,他是海燕啊!面对狂风暴雨都无所畏惧的海燕啊!他的所作所为令别人心服口服,令别人自惭形秽!有谁?有谁能做到如此?有谁甘为海燕穿越于迷茫大雾中,飞行于苍茫大海上?别人不敢,他敢,别人不敢,我敢!我愿做追随韩老师的第一只海燕,直到地久天长!此志不愈,此心不悔!狂风是我眼中的沙砾,暴雨是我眼中的尘土。再大的困难,有韩老师为榜样,谁惧?谁怕?谁畏?谁悔?
愿追随他,直至永远。
后记:
你可曾见过海上惊涛骇浪时?狂风怒号,阴云密布,海浪翻滚,风雨齐袭,各类海鸟席卷回巢,惟有他,无所畏惧地带领一群小海燕,讽诵诗书,高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