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8月2日,一耽学堂暑期天水乡村教育考察队的8名义工在天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李天庆主任、天水市教育局伏平副局长及各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秦城区汪川乡中心小学、北道区石佛乡中石村峪口附中和石佛中心小学为800多名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走访了近20个孩子的家庭,拜访了当地3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同近百名乡村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广泛地了解了当地乡村中小学教育状况。下面是对主要工作的回顾:
一、为当地师生进行传统文化示范教学
我们的讲授内容有《三字经》、《诗经》、《大学》、《易经》及古诗词等。学生们腼腆朴实,双眸闪烁着求知的渴望,他们对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与任课老师充满了好奇心。他们跟着老师学习读写,那专注的眼神、夹杂稚嫩乡音的普通话、一丝不苟的笔画,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当时我脑海里甚至闪现出“留下来教书”这样的念头。直到写稿时我还在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他们需要突破物质上的限制,更广泛地获取知识,树立自我主体意识,同时更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道德的培养。这需要我们长期、不间断地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方法与观念,一两次的考察实践远远不能完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如何去实现它。今年此次活动,对我们而言其收益(非经济层面)远较当地孩子为多。
二、座谈交流
汪川乡各村小、完小的80多名教师同我们在汪川乡中心小学进行了座谈。开始我们先向老师们汇报最近三个学期学堂义工在北京各中小学开展义务讲授传统文化活动的情况,同时介绍学堂的理念,之后大家以递字条和分组围桌座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对学堂缘起、人员组成和我们自己授课经历的介绍,我们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彼此信任了。老师给我们谈了很多现实情况及他们的想法,对他们影响深刻的莫过于当地的文化氛围、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说及素质教育特别是教材改革之后,每个老师都可以讲出很多理念性的东西,但实践中他们却是在围绕应试教育开展工作。原因是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毕业率和升高中率等数字为依据。在这个问题上农村和城市是相同的,但是农村表现更严重。基础教育改革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变目前的评价机制是根本。座谈交流结束后,我们和几位老师互留联系方式。我们希望长期联络,持续为他们提供新观念、新方法,同时共同探讨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三、拜访高龄老人
我们拜访了村中几位德高望众的老人,期望透过对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的访谈来判别老中青三代对现行教育认识上的差异;同时通过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但在这个方面,由于我们自身水平有限、准备不足,而且拜访老人不多,所以收获不大。
四、学生家访
家访给我们的冲击比较大。我们经汪川乡老师安排走访了学生,这些学生家庭环境都比较好,以至于我们错误地认为这里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7月29日上午我们走进汪三芳家,她家西屋没有窗玻璃,厨房(北屋西耳房)被煤烟熏得黑洞洞,地上支着菜锅,正屋地下放着板凳、桌上搁着台14寸破旧的黑白电视,西侧是盘炕,东厢房农具杂乱地堆放在土炕的角地上。眼前的一切使我们明白了,前天所看到的种种美好情景只不过是这个乡村的一面。从她口中我们得知了农村更多的现实情况。几个村子走下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实地考察要进行科学的田野调查,学习社会学知识和调查方法,同时更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否则,你获得的信息就不可能全面。
整个考察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
一、现行乡村教育的课程设置
从与当地领导、老师交谈中,我了解到,一个在全国乡镇实施义务教育评比中成绩优良的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入学有900多人,到五年级毕业就只剩500多人了,有近一半的学生流失。学生流失的原因很多,老师给出的原因不外乎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家长不重视、学生学得没兴趣等等。教育局一位领导还指出教师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也加速了学生退学。
当地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年收入可达两万元,差的年收入也有一两千元,这对于一个学生小学阶段一年几百元的花费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走访中,不论家庭经济情况好还是差,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并有深造的可能,家长都是全力支持的。经济上有保障、父母有期望,那孩子为什么学着学着就都没有兴趣了呢?是成绩不理想带来的厌学吗?一两个学生流失,还可以从其个人身上找原因,但近一半的学生都离开了学校,那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们教育本身,是不是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呢?农村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内容的教材,什么方式的教育呢?
二、农村学生需要什么?
过去统编教材的内容并不能满足需要,其内容选择、语言文字都带有一定阶级性,这在伯恩斯坦的研究中就有所体现。我们发现教师从没有考虑过学生需要什么,只是按照规定的教材教授规定的内容。我访问的一户家庭,父亲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村中学的强烈不满:该校连续几年没有学生升入高中,十几岁的孩子只能待在家里。这样的孩子做农活或其他活计都不在行,被他称作“国家的残废,家庭的灾难”。
现行教育应该给农村孩子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或许是和生活更接近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或者说我们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思维,相应地应该在他们的课程中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来充分体现这一点。
三、教学和学习的氛围
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但这受到了乡村老师的严格抑制。在农村学校课堂上有鲜明的等级差别,在村民生活的很多方面更是如此,权位的作用给了拥有者更多的话语权利与行政权利。教学方式上要营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我们考察汪川乡中心小学时,计划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让同学生爬山。出发前我们邀请该校一位年轻老师同去,他很乐意但却迟迟不肯明确答应,直到校长安排他为我们“护驾”,他才高兴地与我们同行。这样的情形我们感觉很不舒服,但这就是事实。一个宽松融洽的校园行政管理氛围,会更加激发老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农村孩子更朴实、更敏感,同时也更脆弱。爬山路上,学生们突然你争我赶着一齐拥向田垄,转眼一个、两个,更多的孩子飞奔回来,围挤着我们,争抢着把采摘来的金黄色的、软软的、铜钱大小的野生梅子塞在我们手中,不等我们开言,扭头跑再走去采摘;我刚刚对一个女生手中的野花赞美几句,不到五分钟,我的怀里便抱了一大捧孩子们摘来的各色野花;学生对老师的喜好很敏感,我跟某个孩子多几分亲近,其他的孩子马上就有反应,边的同学就说:老师喜欢某某、某某;结果我常常要拉着孩子们数只手走路。
我家访一个家境较差的女生,事先没和她打招呼。和她的父母谈话时,女孩一直远远地站着,不说一句话;我拿出相机准备拍照时,突然瞥见她满脸的不乐意。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闯入者,这种造访不再是亲近的表示,而是对孩子自尊心极大的伤害。
带着好奇与希望来到西部乡下,背负沉重与责任踏上回京旅途。面对现状我们不能不超越制度去思考农村的基础教育。我们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