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访问记录三篇

汪川中心学区  杜小忍家

杜小忍是汪川中心学区四年级的一名男同学,他学习成绩优秀,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兄弟。加上祖父母,这一家是七口人。

杜小忍家有一个小商店。他父亲做小生意,不在家。主要由他母亲负责他们姊弟三个的学习。她初中毕业,直言说道现在辅导孩子学习比较吃力了。而他并不听说,以“老师不嫌你不嫌哩”对答母亲的检查作业。

杜家七亩地,主要种麦子。因此地里活少,家务活多。杜小忍的婆,70岁了。对于杜小忍的母亲她评价很高,认为她勤劳、孝敬,会持家。(我想,这样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一人撑着,也真难为人了。)她说,家里的生活水平还可以。

问杜小忍:“想不想上大学?”答:“想。”问:“想不想去北京”点头答:“想。”问:“喜欢《三字经》吗?”答:“喜欢。”

 

峪口附中  雷平平家

雷平平是峪口附中二年级的一个小女孩,她才九岁半。这个小姑娘有一双很大很亮的眼睛。因为她父亲在外做生意,母亲下地未回,所以对她家庭的了解主要是从她五叔口中得知的。

他共有弟兄三个,姊妹两个。他曾两次去过上海,并呆了一年半时间,因此尽管他只上到初一,我想他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是和父亲、母亲一起生活的。这里的习惯,父母是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的。他刚结婚不久。儿子也才几个月大(起名雷煜),这一家五口,只有三个人的地“山川三亩地”,只种粮食。

平常他到一个学校的食堂工作,这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有时也外出打工。而主要的支出是:吃药,看病和用电。

他认为在这个20030000?人的村子里,生活水平属上等的占10%,较差的占20%,困难的很少。

 

王文玲同学是石佛中心学区已毕业了的学生,她学习成绩优秀,并曾两度获“优秀班干”的称号,被评为“天水市北道区优秀少先队员。”

王文玲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家里生活条件很好。他常阅读历史、医学等各方面的书籍,他说在生活中“第一关心病人康复,第二关心孩子学习。”

王文玲有两个哥哥,大哥已经成家,二哥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对于二哥王谦武的学习,他父亲每学期都与老师联系,以“加强相互了解”,经常鼓励女儿“超过他”,取得比他还好的成绩。对于王文玲,因为他工作的关系,有机会还总带她出门,“带着孩子出门也是一种学习”,“也是大天地里学习”。他还认为城乡教育“存在差别”,但(我们)要缩小差别。

父亲王玉中对于天水的历史了解颇深,对优羲、李广、苻坚、李白、马谡等历史人物,对天水的封台山、麦积山石窟以及秦安大工业湾等都有了解。

难的是他把田地全送给了人,自己家住农村并无农事。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他和大儿子的工作。

他对于小学的教育情况以及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即使在石佛中心学区,教师队伍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很少,教师本身能力差,更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人才。整体教育水平落后。

而村里的干部大多数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普选”多流于形式,因此尽管国家政策是好的,却落实不到实处。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