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北道区杨庄初中校长朱国才谈家乡教育问题

我出生于1962年,小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学的是黄帅和张铁生,初中时“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明显的感觉就是老师开始抓智育了。1978年我上了高中,那时由于高中距家近,学校又不怎么多收费,各村子上学的学生多。学校办了重点班,公社(当时还没有改叫乡政府)的户户通舌簧喇叭,每天晚上都传达着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同济大学、谁家的孩子考上了西安交大等消息。一时间,考学成了继土地承包之外乡亲们谈论的重点问题。1982年我师范毕业后又回到了我的高中母校当教师,先教高中。1992年高中撤离后教初中。1999年调到杨庄初中任校长。可以说我体验、参与了家乡教育的三十年。

                                          --------------朱国才

“两基”工作喜忧参半

我市包括五县两区,人口共330万。近年先后通过了“普九”验收。在此期间,依靠义教项目、逸夫项目、教育费附加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醒目的义教标语走进了大街小巷、穷乡僻壤,走进了群众干部、学生教师的心中。学校的条件变了,人们的观念变了。这是令人欣喜的方面,然而问题仍然不少:

政府对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是“托而不欠”,而学校公用部分是一分都没有。学校全靠杂费维持。这样,实际上是政府没有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其负担转嫁在了学生家长身上。结果是学校乱收费有禁不止,既影响了政府形象,又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同时又使校长处于两难境地。

在校生巩固率不高

   如果走进一所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你就发现,学生流失是相当严重的。我跟踪过两级学生,1996年初一开学时有一个班的学生是72人,到1999年上初中时,原有的学生只有46名,1999年初一入学了204人,到2002年毕业只有140人。学生辍学有三种带普遍性的情况。一是转学。向往好的学校,可以理解。二是去打工或在家做家务。这种情况尤其以女孩子居多。引起的原因有家长观念问题,但主要的还是经济的原因。三是因学生厌学而引起的辍学。这种情况农村有,城市也有。这些学生辍学后走在一起,有家不归,干什么“创社会”。我注意观察过这类学生,他们由于年小无知,大多数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过危害。这是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在家庭经济,而主要是学生学习上后进,家庭、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又不正确,学生迫于压力而辍学。

农村扫盲只是一个形式

    我有一个学生,他甘肃政法学院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天,村干部叫他去替文盲考试。他本身就一肚子委屈,听到这事,十分生气,把村干部给骂了一顿。

上高中比十年前更难

七十年代时盲目办高中,我们公社就办了四家,学的是农机农技,学生每天下队“指挥”生产。到了“文革”结束,全公社只有一所高中,学校开始重视文化课学习了。我记得1987年时,学费低,学校又离家远,各村上高中的学生多。1992年高中布局调整,每十万人一所,初中毕业生上高中就难了。这难是多方面的。一是收的学生太少。如2001年我片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25% 2002年扩招后才到30% 。二是学校收费太高。学校在计划内压缩人数,按考试分数收费,1000-3000元不等,再加上其他名目的费用,远超出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三是学校离家远,上学不方便。四是由于就业体制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不愿上职高,形成“普高挤破头,职高无人上”的局面。家乡的高中教育目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老师成了考师,学生成了制造分数的机器

我参加了一次区教研室召集的初三教学研讨会,几所会考优胜学校的教导主任介绍了经验。总结起来就是把优秀教师放在初三,学校制定有关政策同学生的分数挂钩进行奖惩,再有就是处理好差生。我不反对高成绩,高成绩是高素质的一个方面。但是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下,用粗放地、生产队长式地教学管理挤压出来的高分,同实施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取得的高成绩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校长缺乏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个性化的学校,就培养不出各种类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德育工作不合时代要求

我总觉得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跟不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步伐,调子定得高,空喊的多,实践的少,因而落实不到学生的行动上。我认为还是应该整理出儒家文化中有用的东西,结合现代观念,与时俱进,重心下移,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校长盼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我们农村老师缺乏,有的小学只有生产队请的一个老师支撑,相对而言城区教师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缺乏进取心,守业者多,创业者少。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人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事制度,建立校长、教师聘任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是大家都盼望的事。可喜的是我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业已启动,并将在20033月完成。

地方素质教育要做好三点

首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总得来说就是制定好政策,确保投入,让学校在教育法规下自主运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校,为社会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我们的学校硬件还不能和发达地区相比,而且一时不可能赶上,但是校长、老师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再次,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法的革命性改革。

 

作者简介:朱国才,男,1962年生人,1970年——1978年峪口小学、石佛中学学习, 1980年甘肃礼县师范毕业,1982年石佛中学任教,1991年自考大专毕业,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1999年任天水市北道区杨庄初中校长至今。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